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走在路上】由“剑”而“犁”的生存选择

□陈昌云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30日 005版)

军工企业曾经是那样的显赫,是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趋之若鹜的人生选择,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军工”曾经依旧自豪地告诉我:“别看我们今天很落魄,想当年,那可是要八辈祖宗清白的子孙才能进来的圣地。”老人言说时,目光炯炯,顾盼生辉。

因此,当军工企业7312工厂赶上春节,竟然有职工“连包饺子买肉的钱都没有”,“厂里被北京市列为特困户的就有33家,连离退休干部的医药费也报销不了,还有职工的住房、供电、供气等等问题,都难在企业没有钱上”……这些情景出现时,何尝不令人有“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的哀痛!

与“军工”沾边的企业,自然是“铸剑”的性质,与战争有关。

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事,只要发生了,灭亡人的生命,摧毁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所谓“正义战争”,即令武器再先进,同样无法逃避“杀人三千,自损八百 ”的命运,因此,人类在积极准备战争和战争手段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对和平的追求,《圣经·弥赛亚书》对和平的形象描述是:“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

从这个意义上说,7312工厂的“不景气”,其实是文明进步的必要代价,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追求和平的必然结果。然而,就企业本身来说,毕竟这么多工人要生存,企业要发展——这些都在呼唤它的“弥赛亚”,于是于国真,以及新94式礼炮,应运而“生”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也复苏了。

没有“剑”,“犁”就没有可以耕种的沃壤,即使有,有时也保不住,但把铁都铸成了剑,毁灭一切,最终连自己也要搭进去。在“黄油”与“大炮”之间,终究人只能靠“黄油”过日子。

因此,于国真这一“炮”打得真响。同样是“炮”,但从杀人毁物的火炮到庆典场合所用的礼炮,其功能早已迥异,于国真在完成一个企业转型并新生的同时,也给“炮”的功能重新做了诠释——原来“炮”是可以用来起到这种功用的,轰隆隆的炮声不一定是死亡的象征,而也许是祥和安宁的希望;原来军工企业是可以“铸剑为犁”的,而“犁铧”是播种,是丰收,是酒香扑鼻的符号。

于国真带领7312工厂成功转型的意义更在于此。(于国真事迹详见下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