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搞活企业的前提是要让职工看到希望

【劳模写真】为了曾经的自豪……

□本报通讯员 陈辉 本报记者 杨连元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30日 005版)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于国真的情感底线是,尽力帮助那些员工兄弟,包括他们的亲人。

52岁的于国真,生在一个军械工人的家庭中,长在军工企业的大院里,从小感受着老一代军械工人建设新中国的那种忘我的奋斗拼搏精神;参加工作之后,在这个军工企业里摸爬滚打,他付出了青春……但是有一天,他开始眼睁睁地看着企业一天天衰落,入不敷出,还欠下近6000多万元的债务,耳边是上千名工人的埋怨和哀叹,更挡不住人们越级写信和上访……2005年于国真走马上任,挑起了厂长这副重担。

到2009年,这家军工企业走出了困境,在岗职工的月均工资,从2005年的884元增加到了2104元。

2007年,于国真被全总国防邮电工会和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授予军队装备保障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让职工看到希望

提起北京军区装备部7312工厂,这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军队装备保障企业,诞生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炮声中,最初由70多位老八路、老军工在一座古庙里艰苦创业。伴随着国防建设的脚步,这个军工企业留下了为部队实施军械技术保障、包括军品生产和火炮维修的光荣业绩,也留下了服务军队战备、服务地方建设的优良传统。

可是,当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军品任务随之下降,再加上市场经济大潮荡涤计划经济的弊端,这个军工企业的缺陷暴露出来,效益下滑,逐年亏损,最终债台高筑。

有一年赶上春节,有的困难职工连包饺子买肉的钱都没有!还是在北京军区装备部领导的组织下,几个兄弟工厂送面、送油,总算让职工吃上了年夜饭。这样的往事,对于当时还在副厂长岗位上的于国真来说,其感受真像一把刀子扎在心头。

上任伊始,于国真确定新的发展思路,首先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入手,“搞活企业的前提,是要让职工看到一个个希望。”

于国真出台了民主管理措施,特别是在职工意见最大的企业花钱的关口,推出一套严格细致的评审制度,即企业的基建、外协、采购等业务,5000元收支以上的,必须经过专业评审小组的审核;大型项目严格招标投标。财务上公开透明、民主测评、层层把关,这让涣散的人心重新聚拢;大家觉得,这个于厂长心里有职工。

再有就是大力提高全厂职工技术素质,每年通过培训、比武,造就一批技术骨干,为提高生产效益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9年9月23日,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消息——《国庆60周年庆典使用第5代新型礼炮》,被全国的媒体广泛刊用。这第5代新型礼炮,即新94式礼炮,就是于国真上任后主抓的军民结合产品之一。

该型礼炮在国庆60周年盛典上轰然鸣放,创造了其问世以来的最佳成绩,成为7312工厂的名牌产品,不仅在全国礼炮生产厂家独树一帜,而且出口到3个国家。

让温暖贴近职工

昔日冷清的车间恢复了机器的轰鸣声,到了夜晚,各个车间也亮起了加班加点的灯光。

企业好转了,于国真提出:“有钱,要先回报职工,要让温暖贴近职工。”

回首上世纪60年代“好人好马上三线,热血男儿当军工”的那种自豪感,现在不少职工心凉了。一个时期,厂里被北京市列为特困户的就有33家,连离退休干部的医药费也报销不了,还有职工的住房、供电、供气等等问题,都难在企业没有钱上。

于国真想,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出现了军械工人自豪感消失的现象,这将给国防建设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失。

5年来,新的领导班子向职工承诺了30多件实事得到了一一落实,一条条管道直通工厂社区,居住楼房的职工,燃气管道进家入户,告别了使用煤气罐的历史;一个个避雷系统遍布12栋宿舍楼上,16万元的投资让职工避免了被雷击的危险。

与此同时,厂里建成、在建楼房共计4万平方米,可解决4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投资10万元改造、新建社区健身娱乐场所;投资6万元解决社区通邮问题;协调当地政府,投资400多万元改造社区公路;投资20万元建立社区垃圾处理设施;协调地方卫生系统,投资95万元,建立社区卫生站,解决职工看病难题;投资80万元,更新取暖设备,用于生活区集中供热,解决职工取暖难题。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于国真的情感底线是,尽力帮助那些员工兄弟,包括他们的亲人。

厂里一位老职工去世了,其家属没有生活来源,到工厂接班的孩子收入不高,一时不能赡养母亲,导致其生活困难。于国真获悉后,联系街道办事处,多次找到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了这位职工家属的基本生活救助问题,还在厂里帮她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使这个多难之家的生活有所改善。

还有一位职工在国防施工中以身殉职,其家属因为多病、生活困难,过去几次找到厂里,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于国真上任后,一方面安排其子女工作,一方面安抚其家属,最终解决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

职工评价说,企业领导对人的真心就体现在帮助这些编外的“小人物”身上。

关心他人的于国真却把自己的不幸深藏在心中,含而不露。

2009年7月,正是厂里保障国庆60周年阅兵任务的关键阶段,他的老父亲病危,恰值上午中层干部开会,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他继续不动声色地布置工作,下午又主持了职工住宅招标投标仪式,之后才赶到医院,含泪送别了老人。

厂里职工得知后,都嗔怪他没有声张,丧事办得太简单了。他感慨道:“企业搞好了,职工富裕了,那是对老父亲最大的告慰。”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