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一

“琢磨活儿很容易让人上瘾,我很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

30年深耕“航天梦”的铣工组组长

本报记者 李玉波 本报通讯员 王玉祥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1日 03版)

30年间,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在低矮的车床旁,弯腰深耕着自己的“航天梦”。他创新设计制造工装刀具1000多种,总结创新成果100余项,广泛应用于多型号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零部件加工中,很多成果和加工方法被编入定型工艺文件,为企业创造上千万的经济效益。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4分厂铣工组组长刘志勇。

刘志勇有深夜学习的习惯,30年如一日从未中断过。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不断攻关创新,才能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掉队、不落伍。”

从1986年入厂以来,刘志勇破解“急、难、险、重、新”任务不计其数,总是从设备、工装、刀具上找“创新点”,在脑海里成千上万次地想象模拟加工情形。

他利用废旧丝锥自行设计改制了1.6毫米键槽铣刀、T形特型铣刀、三面刃铣刀等专用刀具和异型刀具,为特殊材料的加工开辟了新思路;设计应用全包容软爪、封头体夹具等多种专用工装,突破了大长径比薄壁精加工瓶颈,为产品的工艺优化和后续批量生产铺平道路;创新优化工艺技术和流程,使某型号零部件日产量从10件提高到300件,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99%。

他发明的分体式多功能夹具与组合刀具配合方法,拓展了机床加工范围,减少了装夹次数,实现了一个工位多道工序、一把铣刀加工多个尺寸,保证了零件公差基准的一致性,堪称技能“一绝”。

“琢磨活儿很容易让人上瘾,我很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刘志勇说。

2013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刘志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挂牌仅仅两年多时间,在刘志勇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中两人被评为特级技师,两人被评为高级技师。

“过去只是想着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可现在我有个更大的梦想,我想把铣工组带成一流的生产班组,我想把大师工作室建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基地,我想把技术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的‘金牌工人’‘技能大师’。”刘志勇说。

刘志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班组,更影响着全厂的技工队伍。他充分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组织绝技绝活演示,邀请技术指导授课,鼓励青年职工参与高精产品加工和技能比武,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十多年来,他的班组没有发生过一起质量和安全事故,始终保持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100%,生产节点完成率100%。

30年间,刘志勇累计加班上万小时,攻克难关数以万计,对航天事业、对单位、对同事和徒弟他做到了问心无愧,而对家人的陪伴时间却寥寥无几。

“我亏欠家人的实在太多了,等以后退休了,一定要多陪陪家人。”刘志勇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