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西街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父亲把拖拉机卖掉了,就在西街开了杂货店,这间门市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翻盖成一个小二楼,楼上楼下两间房,楼下是杂货店,楼上是仓库。
十字街是县城的主要街道,从十字街散开去,四面八方分布着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再往外面是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街离十字街只有200米,一直连着西关。
父亲的杂货店有烟酒糖茶酱油醋,点心挂面火柴盐,毛巾肥皂花色袜,针头线脑带顶针等等。父亲还卖旧报纸,旧报纸是从附近几个机关单位收购的。隔壁是修理电视机的,我们喊他大老王,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弟弟在大老王门市里修手表,另一个弟弟在十字街上修手表。右边是卖水果的,家里有个儿子和我差不多大,再隔壁是一家药铺,我们都喊他小赵。马路对面是开香油铺的老冯,对面是马二开的家电城,不远处还有一家国营的副食店。十字街还有杀猪的老吴、卖酥鱼的孙四。这些人经常来赊账,我对他们的名字有深刻记忆。
父亲不识字,对数字也不敏感,更不会做生意,而顾客主要是西街开门市的和附近村里的人。这条街上买烟的打酱油的很多,那时候没有扫码支付,有的人不喜欢带零钱,也可能不愿意付,就采取赊账。我自然就成了父亲的记账员。父亲特意买了一个笔记本,每天晚上父亲都会让我把赊账情况记在本子上,我歪歪扭扭的记着:“北街张三一盒烟2元,西关段三三刀纸10元,卖香油的老冯一个桶7元”。还有好多父亲不知道姓名的,只记一个外号,我就用拼音或谐音记着,大老王、老段子、三猴子、二黑、三北瓜……后面是记录着的数字。父亲也会带着我去要账,我和父亲各骑一辆自行车。从县城出发,父亲骑得很快,我紧跟在后面,乡间小路的两排杨树织造成密密的浓荫,有老汉赶着牛去地里干活,泥土芬芳扑面而来。小路蜿蜒到路尽头,是一个叫不出名的村子。父亲说这个村子叫张王目,大概是姓张和姓王的多吧。我们从村口就开始问某人住在哪,村路弯弯曲曲,一路骑过去到了那家,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靠着窗写着作业,男主人磨了半天嘴,翻箱倒柜,递给父亲20元。
父亲的杂货店不温不火,还好娘发现了商机,找人定制了一台炒花生机子,下面烧柴,炉膛里放花生,来回滚动。刚开始需要手工摇动。我就坐在凳子上,摇动机子,花生随着我的摇动,不断转来转去。街上炒花生的人多,标上姓名排好队沿着墙放着。后来娘又买了一台电动机子,接通电源后,炒花生机自动翻炒,不一会就传来诱人的香气。
我上大三那年,父亲突发脑溢血,杂货店彻底关掉了。没过几年,为了我在城里买房,又卖掉了门面房。
现在西街还在,大老王已经退休回家,对面的家电城变成了药店,隔壁家的水果店转让了,卖酥鱼的孙四跟着儿子安家在了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