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观海】“圈子”和“层级”
出于提高自己修养的目的,我有时候会到“鸡汤”园子里遛遛弯儿。收获当然还是有的,比如通过这种历练,我就很深刻地看清了自己的本相:这辈子大约是没可能成为“高雅”人士了。
还是说新近的感触吧。近些日子俺就在好几个关注的媒体上读到“圈子”,也就是朋友圈之道,诸如所处的“圈子”如何“定义”一个人,或者朋友圈的“海拔”决定视野广度,更有甚者,干脆做出“圈子”决定层级的独断……
此类说词相当有道理。比如同宿舍“圈子”的优秀,还有什么北大“圈子”的杰出啥的,特别是当有资讯声称大财东每每有“达标”人士的聚会,以组合、优化“圈子”能量的时候。
坦诚而言,我不信“共济会”把持江湖的阴谋论,但那些优秀的“宿舍”、顶级大学的圈子确有对应的事实。尽管如此,多疑的我,在斟酌、玩味这种布道之后,还是决定对之嗤之以鼻。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个案没有经验意义,更别说“必然如何”的判断了。像北大出身的那个卖肉规模化的达人,其最初介入屠夫专业时,“圈子”想来不怎么样。
论及这种学问,我想到卡夫卡,不知道这位脑子充满捋不清乱码的大师,身处,或者交往的朋友圈是什么层级,很有可能他就一孤独的游神,连最基本的“圈子”都没有建构起来。
子曰:智者独行。我以为所指就是这样的家伙,他们的想法,在大多数时候总是与众不同,末了不得不独自叩门,即使是身体行走在人群之中,也是孤身夜行般扛着自己孤独的脑袋,将朋友圈的概念,尘埋在大脑硬盘里的某个角落了。于是,日子就过得如梭罗野地里种豆一样,偶或有不胡思乱想的闲暇时间,也是很无聊地数豆记账。
也可能他们的日子并非如此,朋友、家人还是有的,只是不适于时下“圈子”所指的界定,就好比齐白石,在他著名之先,其人的“圈子”虽然不一定都是木匠,但一定不是后来的艺术家层级。
当然,卡夫卡之属,客观说也是个案,完全不足以说明所谓“人生的路径”。很多大师、学究,无论在旧时没有网络的世俗生活里,还是在现而今的网络云中,都不乏杰出智慧交融、过人智识云集的“圈子”,或针锋相对,或击节互补,俨然“圈子”决定,甚至助益、升华层级的表面景观。
但是,鄙人仍然认为不能拿“圈子”来说事。
没错,人是社会生灵,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定是性格自有个性,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哪怕是在审视世相时,“看见”与流俗、人众相同,内心里也是必有独立辨识坐标的。基于性格的不同,有人热情豁达、交友广泛,或者独具洞见,拥趸无数,故而,“圈子”或高、或低,相辅相成并不是稀罕事件。而有的人,思虑深邃,人众难以跟随,再加上由之可能带来的孤僻、讷言,把自己置放在“圈子”之外,不也是容易见到的风景吗?
事实上,有“圈子”鼓励,相得益彰也好,没“圈子”相伴,踽踽独行于世也罢,真正能够决定、提升个体“层级”的决定因素,只有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