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04日 星期一

【共同富裕专家谈】促进产业工人收入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孙中伟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04日 07版)

观 点

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稳定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工人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产业工人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是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稳定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工人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

目前,广大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传统第二或第三产业,工资水平不高且增长较为缓慢。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农民工监测数据,2005年~2014年间农民工工资曾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工资增长步伐放缓,2014年~2019年平均增长率降至7%以下,到2021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4432元,与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仍有一定差距。

随着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偏低使产业工人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其对行业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降低从业意愿,一定程度上导致成熟工人流失、年轻人不愿进厂、工人队伍老龄化等问题,使制造业面临用工短缺,削弱了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此外,由于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率偏低,劳动者技能投资和经验积累不足,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和技术的双短缺。

提高劳动报酬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劳动报酬首先与劳动生产率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构成,相比金融、信息科技、能源、装备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及薪酬负担能力较低。然而,伴随着科技创新、工艺改造、政策驱动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已大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工人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应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但一些企业利用其分配制度主导权和信息不对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绩效-薪酬设计,建立了对资本更加有利的要素分配制度,导致初次分配过程中的要素分配存在不合理、不公平问题,形成了低工资薪酬分配格局。

较低的工资水平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产的成本优势,但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倒逼机制没有被有效激发,企业失去了技术革新和更新换代的动力。其次,一些制造业企业长期维持“威权管理”模式,内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缺乏敏捷、有效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没有完成精细、集约的经营转型,跨国生产经营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培育。另外,低工资使制造业一线员工缺乏投资自身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的动力,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

在新发展阶段,无论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角度,还是为了避免相对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均应着力推动建立平等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和更具包容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实现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质量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和留在产业工人队伍,为早日实现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一是强化政府初次分配的兜底职能,及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关键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法直接干预初次收入分配过程与结果,但可以利用政策手段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最低工资标准就是这样一项制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最低工资调整可以起到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反贫困和社会保障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没有依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在一些企业被用于一线工人的固定工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等,影响了最低工资标准收入保障功能的发挥。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有效提升一线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

二是构建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提高产业工人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首先应是平等共赢,但企业中资强劳弱的非均衡劳动关系仍然存在,一线产业工人处于不对等的劳资结构中,很多企业仍单方决定劳动合同的条款以及薪酬水平。因此,要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收入,必须要通过构建和谐共赢劳动关系,使资强劳弱的关系结构转变为平等共生的关系结构,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

三是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导致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为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笔者的调查显示,通过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可以有效缓解一些岗位的用工短缺,还可以降低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有助于延长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提高劳动力-岗位适配性。因此,应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四是推动企业形成技能累积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保留和吸引优秀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高素质劳动者的代表,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其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要鼓励、引导企业按照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文件精神,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鼓励企业针对技能人才实行特殊薪酬制度以及专项奖励。

五是继续加大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是提高产业工人收入的主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仍有一部分产业工人未被纳入技能形成体系中,不能满足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技能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覆盖面,提高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和系统性,实现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