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04日 星期一

【前沿观察】动态调整职业分类 助力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童天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04日 07版)

近日,人社部向社会公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这是对《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的“紧跟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建立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职业标准开发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对新时期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工深化所作出的及时、精准反应,为建立基于职业分类的人才发展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意味着人才体系与经济产业体系的动态协同机制日趋完善。

职业,源于社会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直接反映经济、产业、科技发展水平。职业分类,是制定职业标准的依据,侧重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并兼顾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客观反映国家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训、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激励引导劳动者成长成才、优化人才素质结构和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阶段,我国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扎实推进传统企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培育新兴业态、拓展新兴产业。新经济孕育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需求,快速变革传统职业、淘汰旧职业,同时创造新的职业领域。这都要求加快完善职业分类和更新相关职业标准,通过清晰、准确界定社会生产实践各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规模,为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提供基础规范依据。

新职业是伴随社会进步和科技变革逐步形成的,本次发布的新职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顺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趋势,“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职业,具有突出的“数字”“绿色”特征,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消费升级带来的职业分化,“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职业,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升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数字技术对经济和产业体系的赋能作用逐步增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融合”,以数据驱动各类资源要素、业务体系的协同运行和创新发展,这对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职业不断涌现,其本质是新科技革命引发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职业分类及其相关的职业标准、职业教育培训、人才评价等工作,均面临着体制机制上的变革与突破。

国家职业分类工作,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除了要坚持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国际性等基本原则,未来,还应本着立足实践、主动谋划、前瞻部署的改革思路,借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完善建立职业体系与社会需求共变的“协同”机制,助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同步发展和深度融合。

从预期成效来看,该机制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智慧。从革新底层逻辑入手,打破传统基于经验的决策方式,在职业领域与社会需要之间实现“随动”,基于数据信息、数据决策,合理调节职业分类体系。二是敏捷。密切跟踪不同产业、行业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动态了解和掌握职业领域发展情况,探索职业技能监测、预测,定期发布新职业,确保职业体系与社会需求同步。三是精准。着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应对技术快速进步和日趋个性化、微量化的企业人才需求,细化职业分类管理颗粒度,动态更新职业标准,引导开展更高质量、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人才评价等工作。

总之,新经济持续催生的各类新职业,已成为促进就业创业的核心渠道,不断推动人才素质结构优化,并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潜能。未来,要持续加强职业体系与经济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更有力地推动新职业持续为就业“蓄水池”扩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支撑,为更多人打开职业发展新空间,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