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一

【守静观海】咖啡馆的氛围

欧阳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10日 03版)

本人对咖啡除了提神诉求外,并没有特别的嗜好,是个速溶咖啡就可以打发的家伙,尽管绝大多数此类咖啡都极端“难喝”。

很奇怪的是,身边不少朋友觉得我喜欢喝咖啡,时常还有人向我推荐不同品牌、品种的挂耳、胶囊咖啡,甚至建议去北京某地的某家咖啡馆“享受”一下。问及背后的原因,友人通常的答复都是:感觉我很喜欢咖啡。

也许吧。想到每每遇到咖啡爱好者,我都爱请教何种、哪款味道更优之类的问题。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朋友们将我的好奇理解成爱好了。再一个因素,是我确实对咖啡馆情有独钟。这当然不是鄙人热衷进店品茗咖啡——实际上我很少进咖啡馆,而是基于某种对咖啡馆氛围的想象,或者可能是自己相关咖啡馆文化的虚构。

回过头去看,我上大学时就比较喜欢茶馆,四川的那种“老茶馆”,下棋喝茶打牌聊天都可以落座,很便宜,一两角钱就可以虚度一天,尤其是成都的茶馆,包括那些公园里露天的“茶铺”——土著仍旧称之为茶馆。朋友、同学相聚谈论高雅的书本,或是理想、未来,都可以在茶馆里闲扯,一人独坐看书也行,你不会觉得孤寂,因为茶馆很热闹,卖完菜喝杯水的菜农、掏耳朵一番后听评书的闲人,说正事儿不怕偷听的正经人……总之,是一处热闹、繁乱、安静的地界儿,这就看你在找寻什么样的心情了。

关于咖啡馆,我最初接触时就有很多关联茶馆的想象,喜爱之情自然而然。

后来,随着对咖啡馆非实际的了解累积,更多了几分偏向。比如,当知道我比较喜欢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鲍勃·迪伦)写成于咖啡馆的时候,向往咖啡馆之情油然而生,可惜彼时北京几乎没有“咖啡馆”,能喝咖啡的去处基本上是星级宾馆,个人感觉那是找不到感觉的区域。后来咖啡馆渐渐多了起来,星巴克这种街边店随处可见,自己进咖啡店的次数也多了一些,但感觉依然欠佳,那是一种远比上成都“老茶馆”的感触。

直到能让人想象文化韵味的书店·咖啡一体,我才真觉着咖啡馆不错,它总让我想到萨特,这个因为租住陋室太冷,而总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胡写乱写,一边和人争吵,一边侃侃而谈的大神,是固化我对咖啡馆滋生好感的重要一环,也是我总臆想咖啡与书共同繁荣的主体建构。

没错,喜欢咖啡馆是缘于其中的氛围,无论是咖啡馆,还是那些有咖啡的书店。

有点遗憾,虽然有很多想象,可关于“文化氛围”的具体图像,于我来说却不是很明了。比如,书店里的“咖啡角”,我希望不只有孤身的阅读者,还应该有交流的谈论着——不是那种商业的麦霸喧嚣,有那种不排斥“陌生人”加入的围坐切磋和细声争吵。但这总是难以见到。还有就是专以咖啡为营生的店铺,人们并不总是一个人,或者很小圈子的自斟自饮。原因不是别的,所谓“文化”,应该是属于共同体的,是需要交流、对话的。

更重要的,如果在咖啡馆(书店)这种“公开”场合,不同视野、观点的商谈,一定会带来真正意义层面的“证伪”融合。如此这般,比起如今网络上的“朋友圈”,也即是那种在狭窄的沟渠里强化狭隘认知的圈子来,是不是很让人神往啊?!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