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星期一

【社评】期待“山河体检”数据更好服务民生

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工人日报》(2023年04月11日 05版)

提前掌握的数据和情况越多,将隐患降至最低的可能便越大,做出的应急预案便越充分,一旦灾害到来,百姓面临的危险就越少——这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基本逻辑。

 

住建方面,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应急方面,综合减灾能力信息450多万条;气象方面,10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664万条;林草方面,可燃物样地11万多个;交通方面,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水利方面,干旱致灾调查数据7万多条……据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从2020年5月至今,近500万人参与普查,为山河做“体检”,获取了数十亿条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

对于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为全面准确了解某领域重大国情国力状况所进行的相关周期性普查工作,公众并不陌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不少人可能头一次听说。这项普查作为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旨在通过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很多人对身边发生的自然灾害心有余悸。近年来,多地暴雨山洪导致不少百姓受灾受难,地震灾害导致的建筑物坍塌夺走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年轻的消防员在扑救野外山火时不幸牺牲……灾难无情,自然界力量的破坏性难以估量和控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风险隐患、补齐相关短板而实现更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

比如,如果对山塘水库的相关信息有更清晰的掌握,便可通过升级改造、加固大堤来提高排涝能力;如果能摸清加油加气站等危化企业、煤田矿山等承灾体信息,就有可能在人员疏散、应急避险、紧急救援、物资调配等方面提供更给力的支撑。也就是说,提前掌握的数据和情况越多,将隐患降至最低的可能便越大,做出的应急预案便越充分,一旦灾害到来,百姓面临的危险就越少——这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基本逻辑。只有充分摸清“家底”,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从而因险设防、因害施策,因地制宜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效率。

通过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我国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在此基础上,住建部牵头开展了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并推动普查成果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的应用;江西瑞昌市气象局发现该市某防汛哨所空旷无遮挡,巡堤查险的乡镇干部随时面临雷击风险,便在哨所安装了防雷设施;福建晋江市全面摸清了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基本情况,科学增加海岸线风暴潮防御区,通过种植2900多亩红树林,有效降低台风风暴潮的影响。“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一个个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成果的应用,让公众切实体会到这项普查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此次普查除了有特定行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参与,还有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的参与。居民对入户采集数据予以配合支持,社区工作者、假期回乡大学生等人员的协同参与,不仅让普查触角更深入、数据更翔实,而且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参与、支持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经验和启示。首先,这项全国普查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如何破除不同部门单位间壁垒,统筹协调、有序衔接,确保“全国一盘棋”,此次普查在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下,推进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的经验,值得借鉴。

其次,此次普查是在科技加持、数据赋能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一个典型样本。诸如卫星遥感影像采集、无人机巡护、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等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自然灾害防治兜底,而且还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城市安全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更高效精准地用好数据成果,是不少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项普查让我们看到大数据提升灾害综合治理和应急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期待各地深化普查成果应用,让海量数据活起来,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造福百姓生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