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一

【现场·我在我思】人生不是单一的轨道,而是一望无垠的旷野

陈丹丹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30日 05版)

“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找工作不一定要坐办公室”——据5月24日《工人日报》报道,一些“工二代”毕业后当蓝领引发网友讨论。

我在采写这篇稿件时,遇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受访的年轻“工二代”和他们的“工一代”父母,对于找工作的标准差异很大,在“里子”和“面子”的选择上产生分歧。

一些高学历“工二代”说,最渴望在未知的人生中脱掉“长衫”,探索自我,不设限地实现自洽。而那些苦出身的“工一代”则把几十年来“吃过的盐”“翻过的山”讲给孩子听,不希望他们走自己“没面子”的打工路。

年轻求职者觉得自己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在乎“里子”,赚得多不多、感不感兴趣、未来是否有出路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比如,一位受访者给我发来简历投递统计表,为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他投递了100多个岗位,跑工地的、进厂子的都有。

类似的想法,即年轻人可以当蓝领,或者说走一条不同于所谓传统与主流的道路,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比如,本科生洗车、研究生当保姆、名校毕业生养猪……这些事件次次都会引发社会对于“读书还有用吗”的讨论,但也让公众一次次思考求学与工作的真正意义:求学收获的应是直面自我与独立思辨的能力,是自由而广阔的视野,以及悦纳真我和追求本心的勇气。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越来越从外界、学历和职业的传统眼光中抽离,放平心态,从内心和禀赋出发,首选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在肯定年轻人的同时,也应该探讨一下父母观点背后的深意。采访时,一位受访者的爸妈一遍遍说着孩子的选择“丢人”“不体面”。追问之下,其实他们也怕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希望子女的日子过得松快些。

年轻人新型择业观与老一辈传统观念发生冲突,这也为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把更多蓝领岗位的“里子”外化到“面子”上?

一方面,不妨更多地树立榜样并褒扬模范,把“劳动者自己觉得好”变为“大家都知道好”。当前,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职教改革渐入佳境,大国工匠与劳模评选深得人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从某种角度看,这不仅能让劳动者有真金白银的“里子”,也是在改善蓝领的社会评价,给从业者更多“面子”。比如,陕西省劳动模范李鑫在理发行当干了十多年,和同事为群众累计义务理发16万人次。他觉得“被群众认可是一种幸福”。而这个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后,他在工作中收获的认可和“里子”,也让这一行业的劳动者有了更多“面子”。

另一方面,教育与产业的适配度可以更高。每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岗位,每一次遵从于内心的理性选择,每一位用双手养活自己的劳动者,都应当被尊重。年轻人的求学与择业不一致、蓝领岗位供求不平衡,本质上是劳动力资源的某种错配,这也在启示社会各方思考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体系协调发展,进而降低求职者选择成本,为劳动者的未来更好地托底。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里有面”。人生不是单一固定的轨道,而是一望无垠的旷野。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