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一

直播徽墨制作、打卡宣纸博物馆、开展宣纸文化研学之旅……通过深入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功能和应用领域

文房四宝“新玩法”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施院生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5日 06版)

阅读提示

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块几欲被时代抛弃,传统的线下经营方式更是让墨厂举步维艰。随着笔墨纸砚的“新玩法”不断被解锁,一张由文房四宝文化复“新”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有人是为了一张纸,有人是为了一块墨。不管怎么说,很多游客来到安徽宣城,多少都与当地的文房四宝有关。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日期间,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宣城市接待人数47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3.21%;全市旅游收入27.69亿元,同比增长27.53%。

传统文房四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功能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擦亮文房四宝文化符号。目前,全市相关生产企业已达300余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文房四宝产业人员3万多人,年营业收入达18亿元。

直播徽墨制作、打卡宣纸博物馆、体验手工雕砚……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文房四宝不断“破圈”的背后与诸多新型元素的融入不无关联,尤其随着笔墨纸砚的“新玩法”不断被解锁,一张由文房四宝文化复“新”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墨”破成规

“家人们点点小红心,给咱们的匠人师傅点个赞。”胡英华手持稳定器,将手机对准正在给徽墨描金的师傅。直播间内,她一边介绍徽墨产品,一边解答弹幕提问。

胡英华和姐姐胡翠霞共同经营着绩溪县上庄镇“老胡开文墨厂”。很多时候,她俩都会在网上进行直播,或是销售徽墨,或是展示其制作过程,有时也会和网友讲解一些关于徽墨的历史知识。

如今,直播带货已成为姐妹俩的日常工作,但对于曾经的她们来说,做出这个决定还是狠下了一番勇气。

她们的父亲胡嘉明,是胡开文墨厂的老厂长,也是徽墨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历经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对徽墨的制作技艺有着深厚独到的见解。

凭借制墨的独门技艺,墨厂曾名噪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块几欲被时代抛弃,传统的线下经营方式更是让墨厂举步维艰。

“思想要主动跟上时代的变化,现状才能发生改变。”当父亲将墨厂交给姐妹俩手上时,她们果断决定将墨厂“搬”到网络上,胡开文墨厂也成为当地最早开网店的徽墨老字号。

“上网”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很快,墨厂一个月的销售额便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

尝到转型的甜头后,2021年,胡翠霞又瞄上了直播带货这一颇为火热的销售模式,但这次姐妹俩却迟疑了,毕竟俩人对于出镜直播还很陌生,而直播徽墨制作的过程是否会使得“秘技”外传,也令她们担心。

“先聚人气,再优化内容。”几番思索后,俩人下定决心要继续开拓市场。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自信干练的直播风格,她们直播间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更有不少人从外地赶来,只为了现场一睹徽墨的风采。这让姐妹俩深受感动,深感“直播这条路走对了”。

“给大家看一些方便展示的内容,真正核心技术不会直播。”对于技术外泄问题,姐妹俩也找到了解决方法。

“墨”破成规的不只胡翠霞姐妹,曹素功敏楠氏墨厂的继承人汪敏、汪楠俩兄弟也在积极发掘墨市场的更多可能性。

“墨块并非仅有书写这一实用价值,同时也具备可供玩赏的文玩属性以及其他用途。”兄弟俩通过改变原材料配方,研发出新产品,使得徽墨产品具有较强的吸收甲醛、硫化物等功能。这种徽墨被加工成室内或车内的小摆件,既能净化空气,也能让徽墨的文化元素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以纸作文

细雨蒙蒙,游客济济,山水之间,一叠巨大的洁白“宣纸”与四周青绿相映生辉。位于安徽泾县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如同“纸山”一般的外形,吸引了不少游人流连其中,打卡拍照。

“现在这里每天平均客流量都有两三千人。”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这一切都和他预想的一样。

之所以这样自信,正是与宣纸自古就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有关。记者了解到,一张宣纸从原料采集到制成需经108道工序,因其复杂严谨的制作工艺和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的高品质,历来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近年来,一些传统手艺和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文房四宝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发展困境,但宣纸却因其质量上乘一直还保持着不错的销量。”黄迎福说。

然而,仅靠卖纸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宣纸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作为“中国宣纸之乡”的泾县,开始对宣纸有了新的期待。

“越是传统,越在创新。”黄迎福深知守正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近年来,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手工艺品,都在想尽办法努力力出圈,“依靠宣纸这个大IP,可作的文章有很多”。

例如,“三丈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长11米,宽3.3米,主要用于创作巨幅书画艺术作品。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捞纸工及辅助工52人、晒纸工20人、检纸工4人配合完成。

“每次捞‘三张三’,我们都会邀请媒体和当地网红,全程直播,让更多的人看到宣纸、了解宣纸。”黄迎福说,这一举动也的确为宣纸产业带来了更多“流量”。

除了把人吸引过来,中国宣纸博物馆还力求让游客收获更多关于宣纸的体验和记忆。在宣纸技艺展示区,游客可以现场看到纸帘制作、捞纸、晒纸、裁纸等传统工艺,也能亲自体验木刻水印、宣纸扇制作、宣纸灯笼、宣纸剪纸等项目。

“砚”学而游

黑亮如漆,质地细腻,线条优美,图案生动……很少有人想到,这一方方宣砚上的精美图案,竟然是由一个个中小学生雕刻上去的。

“我们这里每年接待研学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是皖南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产学研旅基地。”在安徽旌德县白地镇宣砚文化产业园内,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太海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产业园的发展情况。

白地产黑石。白地镇是宣砚的主要产地,当地围绕砚台大力发展研学游,建成了集文房四宝加工工艺展示、文房四宝体验、文化艺术交流、原生态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宣砚文化产业园,将宣砚产业与研学教育相结合,延长了宣砚产业的链条。

“园内还有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学生们来这里不仅能了解宣砚文化,体验制砚工艺,还能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黄太海说。

同时,当地也在不断开发特色鲜明、精美便携的旅游宣砚文创产品。95后黄瑞是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一名砚台设计师,他设计的“素心”“几何世界”有着简洁鲜明的现代风格,销量一直不错,他还会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砚台。他说:“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和文房用品越来越关注,每个人都希望有一方属于自己独特的砚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了笔墨纸砚去往宣城。如同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每当人们似乎要遗忘它们时,它们总会以另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或形式,自信满满地展示着自己历经千年、风采依旧的奕奕神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