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工会作为】准确把握四对关系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观点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工会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切入点与着力点。要准确把握四对关系,发挥工会作用,凝聚创新共识、增添创新活力、增强创新本领、激发创新潜能。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工会经济技术工作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结合点、切入点与着力点。为此,要准确把握好四对关系。
准确把握思想引领与队伍壮大的相互关系,更好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创新共识
没有思想引领的指引支撑,队伍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目标追求。新质生产力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向“新”力,也是职工群众的向心力。只有人人向“新”而为,向心同行,才能积蓄、迸发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探索和特点规律主题,开展产业工人思政工作研究,引导产业工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没有队伍的壮大发展,思想引领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劳动者的思想素质、知识储备、劳动技能随着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普及而进一步提高,只有听党话、跟党走,才能激发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集蕴藏在人民中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准确把握示范引领与整体创新的相互关系,更好发挥劳模工匠推动企业创新的“头雁领航”作用,增添创新活力
示范引领是整体创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发展,不是一般的科技进步,而是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发挥劳模工匠在集智创新、技能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等,通过技术交流和技艺传承活动,形成梯次接续的创新力量,带动职工技能水平、创新水平整体提升,为企业整体创新提供方向和参考。
整体创新是示范引领的“再生动力”。厚植科技创新优势,必须营造广泛参与、全员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业整体创新不仅关注单一领域或环节的突破,更强调系统思维和多领域、多环节的协同创新。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在车间、生产线和项目上,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创新成效跃升。举办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畅通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有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使整体创新再次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创造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探索。
准确把握组织竞赛与技能提升的相互关系,更好发挥劳动和技能竞赛赋能产业链的作用,增强创新本领
以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促进技能提升、增强创新本领。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的传统优势、工作品牌,为职工提供展示和提升技能的平台,不仅职工个人获得了荣誉和奖励,也提高了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能够点燃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钻研技能、提高技能的热情,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竞相涌现。
以提升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技能为目的组织竞赛。劳动和技能竞赛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的急需,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结合岗位实际和生产任务开展工程创优、质量争优、安全生产等劳动竞赛,引导职工提高工作效率。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能竞赛,在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要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竞赛,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准确把握维权服务与奖励激励的相互关系,更好发挥精神物质奖励助力企业拴心留人的关怀导向作用,激发创新潜能
以维权服务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奖励激励的现实基础。要大力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深化薪酬激励机制改革,推广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等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树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政策导向,促进劳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重要内容。
以奖励激励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维权服务的效果。两者具有互补性,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加和谐、稳定、高效的拴心留人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等“工匠五力”要求,做好工匠人才的培养选树工作。要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系统构建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体系,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为江苏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