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常家河,流向远方的河

蒋元明
《工人日报》(2024年08月18日 03版)

七月底,大地骄阳似火,甘肃陇中气温只有二十来度,我们为了一片山楂树来到这里。

火车到了通渭,汽车载着我们在黄土坡上、岗上颠簸盘旋。沿途树木稀疏,人烟更少,老半天不见一个村庄。偶尔路过一处院落,房屋倒也整齐,只是少见人影。司机说,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儿童,有的小学因生源不足已关门。正当大家叹息时,司机提醒:前面下边就是常家河山楂小镇了。我们向下望去,远处平川一片绿色。

傍晚时分,到了目的地。我们一下车,天正飘着细雨,一阵清凉。一个壮实汉子领着人朝我们迎来,他伸出双手乐呵呵地说:“你们一来,把喜雨也带来了,真是贵客呀!”他就是常海增,常家河山楂小镇的名人。

大家在果园里转了一圈,路过一个大水池,碧水清澈,堪比露天游泳池。常海增兴奋地介绍说,这个储水池,投资了1300万元,可容5万立方米。他还讲,我们把山下河里的水抽上来,经过净化处理,才能用来浇灌。因为河水碱重,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直接浇地。

走到一处悬崖铁栏边上,有人说,下边就是常家河。我忙伸长脖子往下看:几十米深的沟里,有一条黄汤水,宽不过几米。这也叫河吗?在我们重庆老家,一条小水沟也比它宽。但陪同的人却解释道,这黄汤水只有下雨才有呢,平时就是一条干河!

水,在黄土高坡是很金贵的!

曾经的常家河,陡壁深沟,十年九旱,长年缺水,“苦瘠甲天下”,是出了名的贫穷地区。常海增刚上初中时,因家贫被迫辍学。1982年,15岁的他外出打工,经过近20年的打拼,成了民营企业家,有了相当大的家业。6年前,先富起来的他不忘家乡,想办法请来专家考查,结论是这里的土地很适宜种植山楂。很快,第一批山楂树苗移栽成功,当年结果。第二年,第三年,年年扩种,几年就达一万亩。常家河绿了,秋天又红了。山楂小镇也应运而生,且声名远播,远远近近的人们闻讯赶来这里打卡旅游,观光采摘,山楂、木耳等罐头产品也行销各地。

这么多的树木、瓜果,在干旱缺水的地方,怎么生长?一家一户当然是没有办法,而合作社却可以大搞水利工程:修积水坝,雨季将常家河的水拦住,再把水抽到山上蓄水池净化,然后通过庞大的排灌系统输送到各处。即便是下雨,地上流淌的雨水也会被收集到蓄水池。水是宝贵的,一滴也不能溜走。

离开山楂小镇,车过常家河,我抬眼望去:小河的远方是渭河,渭河入黄河,黄河奔向大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