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从容大方地展现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

——2024北京文化论坛线路观摩活动见闻

本报记者 成露 陶稳
《工人日报》(2024年09月22日 04版)

北京文化论坛线路三的嘉宾在利亚德集团“科技体验中心”感受元宇宙体验舱。本报记者 蔚可任 摄

工作人员在论坛上与非遗北京绢人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蔚可任 摄

9月19日上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正式开幕。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多位中外嘉宾就加强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深化文明互鉴等议题致辞演讲,共议“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的主题。当天下午,与会嘉宾分6路探访北京城市文化底蕴,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记者现场观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创作的“大国匠作”,深入领略北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馆,抬头看,展厅内一个采用天幕穹顶空间设计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天工之镜”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徐徐展开,以沉浸式的视听表达,诠释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观念。

展厅前方,四件镇馆之宝依次排开,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流光溢彩,精妙绝伦。其体量之大,材质之佳,构思之巧,技艺之精,堪称“四大翡翠国宝”。参观者不时驻足欣赏、询问,细细领略工艺之美、文化之魂。

在“天工开物”“大国匠作”“美好生活”三个展览单元里,还有牙雕、玉雕、骨雕、贝雕、漆器、金属工艺、织染绣、陶瓷、竹木工艺等,瑰宝如云,匠心毕现。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新地标”,中国工艺美术馆自2022年2月开馆以来受到游客欢迎,其中湘绣双面异绣“望月”等不少展品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这里还推出“月满中秋节·相约非遗馆”中秋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公益讲解、非遗体验等,让更多参观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现场不少嘉宾感叹“展品巧夺天工,令人震撼”,是“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实践。有的嘉宾表示以后也会带亲朋好友来打卡,体验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时尚潮流。

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表示,北京将不断加强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强传承利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用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进一步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当天下午,记者跟随部分嘉宾还来到通州。放眼望去,5A级景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风光秀美,浩浩水波倒映着新城崛起的历史;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和文化精神家园;曾经的老工业区化身城市绿心公园,成为人们运动、漫步、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南区,登上月岛观景平台远眺,这里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让游人仿佛置身自然之舟,水清树秀,植被繁茂,舒适惬意。古时这里船只穿梭,漕运繁忙的景象似乎也近在眼前。

在景区的柳荫广场,原创非遗口技节目《运河声声》正在上演。寻常生活中的劳作农具化身别致的乐器,碗碟作碟琴、船锚作编钟、木桶木盆作鼓,结合北京特色京胡和三弦,在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冀勇模仿的鸡鸣狗吠中,运河人家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由144个巨大的银杏叶擎起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外形方正灵巧,宛如一枚印章印落于城市绿心的画卷之上。走进其中,宽敞明亮又充满科技范儿的气息扑面而来。

正在图书馆阅览的董善喜,既是一位普通读者,也是三大文化设施的参建者。他说,2019年至2022年,他曾几乎每天开着大罐车把混凝土拉到这里,如今他有幸成为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休息时会和工友来这里看看书,接受文化熏陶,看到这么好的阅读环境,内心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喜悦。”

紧邻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曾经工厂云集,是东方化工厂等四座大型工厂、128个小工厂和3个自然村的所在地,如今已经蜕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宝地。

公园利用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建设了24个特色节气景观林窗,每个节气种植了当季对应特色植物、植被,园区一年四季森林景观各有意趣,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景赏花、运动休闲。为不忘火红年代的工业记忆,公园内还保留了当年的东方化工厂部分工业遗址,设置了厂区的微缩沙盘,还原厂区厂貌,这里也成为展现中国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科技史、科技文化教学与研究学者戴吾三,是本届北京文化论坛的受邀嘉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参观通州大运河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观最深刻的感受是,经过这些年的精心治理和规划,大运河在现代元素的加持下重现当年风光,这是文化遗产的活化呈现和重新阐释,是一次更高层次的升华。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在演讲中说,当文化领域不断开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