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中秋节承载的情感与文化记忆

——专访陕西民俗专家王智

本报记者 祝盼 毛浓曦
《工人日报》(2024年09月22日 04版)

“回望历史,中秋节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跨越时间、地域、民族、文化的阻隔,承载着大家共通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陕西民俗专家,从事非遗保护工作36年的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诉记者。

王智曾走访了陕西及全国3000多个村落,调查寻访民间艺人5000余人,为非遗博物馆收集实物2万余件,被誉为“陕西非遗百科全书”。

王智从他收藏的两大篮子与中秋有关的民俗物件中拿出一张硬纸画,“这是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安户县农民画,画的上半部分可以看到嫦娥、玉兔的形象,下半部分是一大家人围坐着石榴树下赏月,桌上摆在各种糕点、瓜果等,大人们环抱着孩子,指向天空,孩子们则顺着手指方向仰头看过去。”王智认为,这张农民画生动传神再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谈到中秋节庆祝丰收的传统,便离不开对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综合各种观点,都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对月亮和土地的崇拜,包括古代帝王要冬祭天、夏祭地、春祭日、秋祭月。“因为秋天一般是收获的季节,老百姓们靠天吃饭,则要拜月以祈祷丰收。”王智说。

在我国古代,还有关于春社日和秋社日的说法,这两天与春分和秋分基本接近,偶尔也会重合。以秋社日为例,秋社日就在中秋节前后,今年恰好与中秋节重合。在古代农业社会,春秋都会祭祀土地,土地被称为“社”,秋天祭祀土地的日子则被称为秋社日,因为秋天要丰收了,人们感恩土地、回报土地,所以这天也是农民们关于丰收的狂欢节,大家喝社酒、唱社戏、分社肉、吃社糕……

“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带腰刀……扎个麻花嗞喽喽,你一个,我一个,给念书娃娃留两个。”每年中秋,王智总喜欢用陕西方言为大家吟唱这首关中民谣。吟唱完后,王智总会提醒道,“这个民谣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在关中地区,人们一般将月亮称为‘月亮爷’,而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古代,中秋节当天,孩子在外读书、赶考等无法回来,也会给他们留一些月饼。”

朝鲜的“秋文节”,大家吃松饼,并且互赠亲朋好友,晚上则赏月、玩拔河比赛、表演歌舞等;日本有“月圆节”,晚上全家人聚在庭院,赏月、拜月、举行酒宴、庆贺丰收;还有越南的“中秋节”、老挝的“月圆节”、柬埔寨的“拜月节”、泰国的“祈月节”等,祭月、赏月、团聚吃月饼,期盼团圆美好的意涵都大同小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代文人墨客们关于中秋的诗歌,背后也都包含着希望“圆满”的文化心理。

“以上叙述中秋的团圆,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小团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秋节逐渐有了一种家国‘大团圆’的内涵,这在如今海外华侨同胞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7年,在一个中秋晚会的节目里,王智讲述了中秋节的其中一个典型符号——团圆馍,并以陕西方言说童谣《月亮爷》。之后,多位海外华侨打来电话,大家向他述说着感动,述说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在王智看来,那一刻,这种情思以中秋节的一轮圆月为纽带,家国情怀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对于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和家国情怀,王智给出了更多解释,古人中秋拜月,蟾宫折桂这个成语也很有深意,一方面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在中秋前后举行,另外蟾蜍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符号象征,折桂是指科举考试高中。之所以会有这个词,不仅因为科举考试的乡试在8月中旬,更是古代的学子期盼从此刻开始,高中举人,一步步踏上为国效力之路,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有传说月饼是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八月十五日唐军凯旋,唐皇将月饼赏赐给将士,并指着一轮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习俗,规定中秋节祭祖不仅要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别人祖先,这里面既包括中国的礼仪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同宗同源的体现。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