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7年间,肖安山带领团队扎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清理垃圾上千吨,守护“一泓清水”——

汉江上的清漂人

本报记者 高子立
《工人日报》(2024年09月23日 05版)

三千里汉江,过境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境内136公里;丹江口水库库容1050平方公里,郧阳区境内占46%,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今年,恰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日前,记者来到郧阳区探访被当地人称为水源地“最美守井人”的汉子——肖安山。作为十堰茂源宜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汉江清漂队队长,7年来,他带领11人的清漂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梭在汉江之上,只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肖安山和队员们用捞网、铁锹、耙子等简陋的工具,捞树枝、搂杂草,清理生活垃圾……年出船达800余次,最多时一天要打捞近80吨杂物。在他们的努力下,汉江(郧阳段)库区库面长期保持干净无漂浮物,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

“保护水源地,吃点苦值得”

“我喝汉江水长大,这里就是我的家。”今年52岁的肖安山,自小便与汉江结缘。他的爷爷以拉船为生,父亲则在汉江上从事货运工作,青年时期的肖安山当过渔民,开过货船,几乎整日往来在汉江之上。

2017年,郧阳区决定成立汉江清漂队,原本敲定的一位队长候选人在了解工作内容之后打了退堂鼓。这时,肖安山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担任队长。“我熟悉水性,又会开船,还能吃苦,大家比较信任我。”肖安山说。

7年来,每天他们雷打不动地穿梭在水面上进行垃圾清理。夏天,太阳暴晒,船上潮湿;冬日,刺骨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每当汛期来临,河水裹挟着大量垃圾杂物而下,甚至能铺满整个河道,我看了心里着急。”为了赶进度,肖安山经常工作十几个小时,吃饭也是在船上“对付”两口方便面,长此以往,胃疼、关节炎便伴随着他。

肖安山的妻子钟云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开始不理解,但看到老肖的那份执着和社会上的肯定,我打心底佩服和支持他。”钟云霞说。

“我曾经开货船往返于十堰和上海,什么风浪没受过,这点苦算什么。”在肖安山看来,清漂工作肩负着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重要使命,是对人民健康的守护,“吃点苦值得”。

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里捞垃圾

虽已立秋,但汉江两岸依然被太阳炙烤着。记者跟随肖安山上了清漂船,江面风不大,但激起的涟漪仍使船有些晃动,记者下意识去扶护栏,手刚触碰被晒得发烫的铁栏杆便立即缩了回来。

这样的条件,肖安山已经习以为常。“夏天5点多开始干活,冬天6点多,平均一天要工作9~10小时。”肖安山说。长期从事清漂工作,他和队员们不仅会针对不同垃圾制作专门的清漂工具,还锻炼出通过风向判断清理区域的能力。

工作中,肖安山总是冲锋在前。“肖大哥平日里非常照顾我们,跟着他,我们干活也起劲。”队员韩天金说。有一次,清漂队的船被水下残存的渔网缠住螺旋桨动弹不得,大家赶忙围上来查看情况。“我水性好,我下去。”一名小队员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薄袄。

“你感冒才好,给我老实待着。”肖安山一把拦住这名队员,咬住短刀,扑通一声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里。不一会儿,他扯着一块破渔网钻出水面,听到船的发动机响起,故障被清除后才上船。接过同事递来的毛巾、衣服,他缓了好一会儿,还是止不住地打寒战。

肖安山说,这项工作本身就很苦,我必须身先士卒,大家才会劲往一处使,团队才好带。

铁打的“清漂队”

记者问肖安山打算干到什么时候,他说:“守水护水工作要一直做下去,没想过退休问题。”

但是,考虑到清漂工作是一项体力活,他已年过半百且有伤病在身,现在也开始考虑传帮带问题,让这项工作可以更好地延续下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清漂队求精不求多。”肖安山说,有的人来了半天都待不住,7年间,他送走一拨又一拨队员,有时想挽留,但一想到这项工作的艰苦,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

这两年,肖安山收了几个徒弟,将自己从事清漂工作的经验和心得教给他们。徒弟黄随华说,师傅从来不讲大道理,他冲锋在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不久前,肖安山的儿子肖树峰从部队退役后也加入清漂队。“跟着父亲在船上待了几天,才深知他的不易。”肖树峰说,曾经因不理解父亲执着于清漂这项工作,俩人有过些许隔阂,如今疙瘩解开了,交流也多了。

“我们要当好源头‘守井人’,保证北方人民喝上放心水。”这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肖安山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水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