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四四的小说是比较耐读的。这种耐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必须耐下心来读,另一方面是值得一读再读。这是因为这些小说并不是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甚至可以说作者选取的就是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一些悲欢离合,却开掘出人物命运的滚滚波涛冲击人的心灵,把人带入一段情感体验并对之发出自己的叩问,这就表明四四这位青年小说家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小说家。
《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河北教育出版社)收入八篇中短篇小说,是她在长篇小说《渐入佳境》问世之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的精选集。这八篇小说取材都不相同,写法也各异。但这些小说(除《狗油,狗油》)基本上都围绕着两性关系来开展,这又显示出一致性。正如作者说:这世界上最捉摸不透、最虚幻而又最真实的就是爱情。因为两性情感是一切关系与情感的凝结与基础,而且又是时时处处可见,且千姿百态、波澜万状的。
如果你用心凝视,四四的小说就像是深渊一样望不见底。因为它叙述的人际关系、情感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层层错杂。我相信,能写出这样深度的情感,其本人应该有比较深的体验。中篇小说《阅读〈吉·德·莫泊桑〉的下午》可能就融入了较多作者本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但已是高度浓缩,且换了一个视角。写作起因是在阅读时产生的联想,所读的是俄国作家巴别尔的《吉·德·莫泊桑》,一边是读书的实境,一边是不尽的回忆,阅读既是一种触媒,也构成一种镜像。
这部小说集里最长的一篇是用作书名的《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这或许是一部探索性很强的作品,它写的是人死后将会怎样这一千古以来人们都在思索的问题。作者写的不是阴曹地府,不是阎罗鬼殿,而是一个叫“海塭堡”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故友重逢,把酒话平生,甚至可以借助某种手段再次窥望人间,看看亲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海塭堡也就多少有点伊甸园、桃花源的色彩;但在这里死去不是万事皆空,与人世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仍惦念亲人的生老病死……那么,这种“生活”又与人世有何区别呢,是不是作者的理想生活的寄托?或许只可说是缓解和平息人世痛苦的一种幻念吧。
小说这种体裁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千余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小说也已走过数百年历程,而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产生的作品可谓恒河沙数。以至今天大概所有的小说家都会面临“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虽说“小说已死”是个伪命题,但无疑当代小说创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任何一点有新意的突破都非常可贵。我欣喜地看到,四四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她尽力开掘别人未曾采用的题材,写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说。我虽无法遍阅当代小说而无从比较,但也感受到她的艰辛探索取得的成绩:她触及别人没有触及的方面,摈弃外在事件的线性描述,着重内在精神之流的揭示,写出了当下语境下知识女性的无所皈依感与突破现实困境的企图。《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中的八篇作品是一种阶段性的展示,奠定了她新的高度,显示出一位写作者的稳健与成熟,我以为这样的作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