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 “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保,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加强社会治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8月11日下午,在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产融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高层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有效推进沿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与产业治理进程,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协调的良性循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设置了案例交流、专家研讨、媒体互动等三个环节。在案例交流环节,北京科技报总编辑童庆安、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冰冰向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发起的“我为家乡测河流”、“长江环保志愿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的感受,中国经济时报财经中心总监王南介绍了实地采访四川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爆炸案的情况。
据了解,北京科技报发起的“我为家乡测河流”活动历时三年,吸引了全国50多所高校的4000多名大学生报名,最终有188名志愿者参与,收回调查问卷2180张。志愿者们通过实地检测、公众参与、专家建言等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成果,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共有7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阅读总量达8700多万。今年,主办方又通过科技记者协会邀请部分媒体同行沿长江经济带进行了一次环保调研,发现长江经济带仍存在着诸多生态环境隐患,一些地方的化工企业对长江污染的实际状况还相当严重,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依然任重道远。李冰冰介绍,他们开展的“长江环保志愿行”发现,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的企业1.3万家,其中石化产业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半壁江山。目前长江有毒污染物达到300多余种,排放量突破250亿吨。王南介绍,在宜宾,化工围江现象很典型。长江边上就是化工园区,有些是剧毒的、高危的化工园区。这些园区企业大多数是老的军工企业,有些是老国企,技术水平原本就不高,近些年又受经济条件影响,企业自身技术改造投入不够,对周围环境、对沿江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中还直接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生态红线意识缺乏,令人深思。
在专家研讨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环保问题与其它地方相类似,都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对长江污染问题是“零容忍”的!但真正解决起来要下大力气。这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尤其是需要地方政府摆脱地方保护的痼疾,主动作为,严格执法,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比如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和行动等,同样十分重要。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等社会突出问题的一条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认为,这是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很重要,但生态保护同等重要,必须坚持经济和环保两条腿走路,否则就会出现失衡,导致不平衡,不平衡到最后就不可持续,这是问题的根本。我们今天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实际就是长江流域的可持续问题。基于国际经验,胡院长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建立一个良性互动发展的模式,就叫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应该是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或者是协调发展的模式。长江流域完全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成为生态经济的长江,既是生态的长江,也是经济的长江。二是经济结构要调整。污染往往跟重化工业相关,重化工业的布局在环保标准达不到的情况下就要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要根据长江健康水系保护的要求和长江生态保护的要求,来发展新的经济形态。三是长江沿岸资源要有效利用,特别是能源有效利用非常关键,不能浪费资源。四是长江沿岸要特别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们新发展理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在有水系的地方要落实推进绿色发展,因为它靠水系,最容易也最应该是绿色的。五是推进智慧发展,构建智慧长江。一个智慧的长江是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所以发展模式要转型。智慧长江的发展首先是低碳,减少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利用。六是空间结构要合理布局。城乡之间的布局要合理,城市之间的布局要合理,还有大中小城市布局要合理。七是要通过改革加强治理。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带,涉及不同的省、区,不同的行政区划,一个带的管理必须得形成一个新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长江经济带管理委员会?最后是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从问题性质、深层制度成因、加强现代治理体系、重塑理性国民人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跟其它地方一样,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是根。地方政府为什么保护呢?和地方官员的利益需要相关联,这个利益需要,既有地方GDP指标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甚至也有一些地方干部自身腐败的需要。正是为了这些需要,某些地方官员就自动地和高污染企业结成了保护网。这是导致一些地方环保问题突出且治理难度极大的深层次原因。
竹立家认为,市场经济发展有四个要素,资源、技术、制度、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与制度不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滞后直接相关。这是因为,我们在培养主动的、自觉的、有责任的人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人是被动的、不自觉的、只考虑自我服务的,只要是这样的人,那他一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一个缺乏道德的人,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一个漠视国家环保法律的人。因此,要切实解决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我们的环保事业,必须要强调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内心深处知道环保对自己有好处,从而促使群众自觉参与环保,自觉负起责任来,自觉讲诚信,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主动为公共环境尽心尽力。要创造条件和环境允许并鼓励普通老百姓对环保问题提意见,调动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宽松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一定要培养自由的、自觉的、有责任心的、有权利的国民,理性国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环保事业要搞好,包括其他改革事业要搞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养理性国民责任国民权利国民,把国家法律和社会责任放在前面,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前面。与此同时,环保社会组织发展也很重要。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推动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一定是市场、社会、政府都在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我们下一步,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要完善,治理能力要提高,如何充分发挥国家、市场、社会三大主体的协同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乔仁毅认为,环境问题首先是一个发展问题,从低发展阶段到高发展阶段,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阶段,或者说已经过了临界点,已经向正在向解决问题的阶段转变。现在中央高层对环保问题可谓高度重视非常重视,关键在于如何推进环保法规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中国的环境问题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发育的成熟,中国的环境问题会逐步解决,但这中间需要中国百姓的觉醒和广泛参与。只有人人都来关注环境问题,都来着手解决环境问题,那中国环境的问题解决起来将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当然,我们的地方政府监管包括环保治理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目前也正在逐步改进中。比如,过去环保部门收排污费的政策已经在改了;再有,环保部门既是环保管理部门又是数据监测部门的“一身二任”矛盾问题也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经济导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周刊、财经杂志、中国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的10余位记者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