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工人在一家企业育苗基地管理北苍术幼苗。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中药材种植11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全县70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创新扶贫工作,打造坚实保障
抓住“精准”牛鼻子,让产业扶贫更有活力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知道,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有异,这也已经决定了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精准”发力。具体而言,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发展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优势特长的产业,努力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阅读全文)
将扶贫资金“晒”在网上
对扶贫资金的管理监督,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互联网+监督”的意识。互联网可以容纳海量信息,无论扶贫资金种类多么复杂、项目如何繁多、数量如何细碎,都可以做到逐笔公开,落实到人头,厘清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一般群众在家里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看到发了什么钱,都给谁发了,是否有违规、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还可以横向比较和了解有关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如果发现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互动特点,还可以实现“一键通”实名举报,实现全民监督。(阅读全文)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对扶贫领域问题,不仅要直查快办,还要综合统筹监督执纪力量,形成合力。对此,贵州省纪委监委设立扶贫与民生监督检查室,负责统筹开展全省扶贫与民生监督工作,在市、县两级纪委监委设立民生监督检查室,综合协调整治扶贫领域和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实践中,各地以片区为单位,由县级纪委监委统一调配办案力量、信息资源,整合人员力量,开展交叉监督、交叉办案。(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