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中工原创

疫情下高校思政教育亟须“三提升”

张良学 郑伟丽
2020-07-15 07:05:0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界进入了特殊时期。在学生与老师物理隔绝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继续有效、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疫情过后,如何做好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正面引导青年学子,将民族大义与个人前途结合,使95后、00后的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提升共情能力

  共情,即同理心。通过共情,权力和专业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思政教育工作者角度而言,通过共情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及引导。在这次疫情中,备受肯定的、高效保质完成工作的,往往都是能够共情的人,因为共情,他们能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譬如为医护人员提供爱心盒饭的店主、为女性医务工作者准备卫生用品的妇联……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他们会把事情越做越好——共情的驱动会让人面对困厄,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和解决。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切实做到感同身受,能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其进行思想的提升将事半功倍。

  从学生角度而言,共情可以使学生真正成熟成长。在思政教育中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与万物的关系。经过这次疫情教训,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原来如此紧密,让情感真正在这一代对着冰冷屏幕长大的孩子的心中流淌,为同胞的困厄而悲,为仁人志士的勇敢无畏而骄傲,使其真正明白榜样的力量,成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提升契约精神

  信仰之力曾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精神来源,在当下,除了用常规的信仰讲授方法去规劝学生之外,从契约精神方面进行重新解读,能让学生接受并认可,不失为另辟蹊径的好办法。

  契约精神的内核是自由、平等和守信。从契约精神出发,思政教育有关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及灌输将变得更为有效且生动。譬如在此次疫情中,因为契约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支撑,普通人克服了对病毒的恐惧,变成了冲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下沉到防疫前线的社区工作者、确保日常生活运转的营业员、快递员、清洁工等,这些“逆行者”的责任感与职业操守让人尊敬,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鲜活材料。在成为社会人之前,疫情猝不及防的到来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思政课,而对其进一步的解读及升华,则需要思政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及凝练。

  提升实践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体验中得到真实的提升,这是最理想最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方式方法往往决定效果。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譬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句口号、一个比方、一出戏,一首歌曲,就能让千万个革命战士的阶级觉悟迅速升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陈景润、孔繁森、任长霞、方永刚等一大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特点的典型,在不同的时期都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单纯的口号和榜样已经很难起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了。

  今天的学生更注重从亲身的体验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与实践,是更加有自我意识、更加注重自我感觉及实际认识的一代。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不断地在实践和探索中总结和积累,不断与时俱进,更新引领方式。

  此外,他们还要有能力把指导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理论文化实践化,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口号教育、灌输教育的基础上,有发展地融合榜样教育、感悟教育,以达到真正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工作中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不懈奋斗,继续建功新征程。

  •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以史为鉴推动工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 “人教岗”相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人教岗”相结合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可以打通技能人才开发与岗位就业之间的瓶颈,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建立完善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