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吹响了江西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集结号。发展升级,承担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省94个工业园区,集聚了大量产业、优质要素和先行先试政策,是推进发展升级的最优空间载体;产城共融共兴则是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更是推进发展升级的强力引擎。
切实认清制约我省产城共融共兴的瓶颈因素
城镇功能规划存在不足。一方面,我省工业园区多实行大面积和模块化的功能分区,造成生产、生活、商贸、文娱功能隔离。另一方面,城市(镇)、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的衔接不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的互动发展。
产城共融共兴内在驱动乏力。在一些地方,以GDP和财政收入为导向的政绩考量体系,促使工业园区管理者把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增长速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而忽视园区其他功能的建设。同时,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要素相对充裕的后发优势,使得一些工业园区沿袭拼资源、拼成本、拼优惠政策的老路而不思创新。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我省的工业园区在管理体制上普遍采用管委会模式,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承担推进产业发展的职能,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职能相对薄弱。
科学谋划我省产城共融共兴发展的新城模式
把“单一的生产型区域”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服务、消费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的产业新城,是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我省推进产城共融共兴的一条主线。产业集聚集群、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工人市民化是产业新城建设的三大核心要件。其建设模式分为:
产业层次高、城镇功能性服务设施较齐全的工业园区,可建设成为硅谷式新城。其总体功能定位是低碳生态智慧新城、高科技人才栖息地、国际化生活社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阵地。这类新城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抢占人才争夺战的制高点,为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层次较高、城镇功能性服务设施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可建设成为组团式新城。其总体功能定位是城市拓展主方向、生态宜居新城区、对外开放引领区、外商投资主阵地、反梯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地、区域经济增长极。这类新城的建设对推进我省反梯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用明显。
产业规模和层次亟须提升、城镇功能建设相对滞后的工业园区,可建设成为县城式新城。其总体功能定位是县城发展的新中心、县域经济发展高地、县域人才集聚区。这类新城的建设对改善县城面貌,集聚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功能匮乏的工业园区,可建设成为社区式新城。其总体功能定位是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基地、民营经济孵化基地。围绕这些定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第四代工业园区“用工本地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家庭化”的标准,该模式应保障产业工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能在园区内解决。这类新城的建设对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积极探索我省产业新城建设的特色路径
我省各类工业园区均应围绕突出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利用、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的整体性和合理性,科学设置城镇功能,着力完善规划体系,并从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推进产业工人及其随迁亲属市民化。此外,针对各类产业新城发展模式的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四种产业新城的建设应走特色发展道路。
其一,以科教创新区和创投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打造硅谷式新城。一是创科教创新区。以国家和省里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在园区内专门划出一片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区,研究制定实施引校入园优惠扶持政策,加大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成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将高校的科研和智力优势融入创新型园区建设中。二是建创投集聚区。围绕我省推动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战略部署,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创投机构,并积极争取进入国家“新三板”扩容试点范围。三是外探高端合作。积极探索“开放办园”,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园区、园区营运商、企业集团的合作力度,合建专业化园区。
其二,以一体化互动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组团式新城。一是树新城理念。加强对园区干部城市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引导其树立“建设产业新城”的发展理念。二是扩管理权限。赋予工业园区管委会在项目立项、规划、基本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科技、商务等方面与主城区同级政府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三是建一体化互动体系。规划建设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快速通道,构建高密度、大容量、多形态、无缝化的城市交通体系,着力形成园区与其他地区的便捷联系;实施园区供电、供热、供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联网工程,充分发挥资源节约利用效益;实施园区生活设施与城市民居建设融合工程;实施园区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同步改善工程,提升园区环境品位。四是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筹备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专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标准制定、联系海内外龙头企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围绕打造完善的生产服务链条,积极推广产业地产模式,大力引进总部综合体与产业综合体。
其三,以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和健全现代服务体系为着力点,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县城式新城。一是引入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引入在建设产业新城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的企业集团,进行统一规划、招商引资、投资建设,走出一条“产城共融、政企共赢”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健全现代服务体系。适时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专题招商,积极引进先进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根据产业工人居住分布情况,科学规划布局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工人的综合需求,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商住、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产业。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据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寻求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和自身优势协同发展的产业,着力引进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其四,以建设飞地园区为引擎,打造社区式新城。一是建设飞地园区。发挥自身的要素成本和资源优势,探索与省内外先进工业园区共建园区等模式,着力做强产业支撑,打牢建设产业新城的根基。二是建好居住社区。根据产业工人的规模和分布,规划建设若干大型居住社区,同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餐饮、购物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做到园区产业工人的基本需求在社区解决。三是做好“三农”文章。根据农业基础和农产品特色,布局发展相关加工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方,大力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的可成立农民培训中心,加强对辖区农民的培训教育,提升其就业能力。
(作者系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主任、博士)
■ 张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