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已经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建设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新阶段。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总结经验教训,认清面临的新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搞好现代农业配套改革试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现从产粮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新跨越,意义重大。
一、农业农村发展与建设中应汲取的深刻教训
一是理论指导不足给发展带来一些缺陷。2006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但新农村建设具体怎样建,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关系怎么样摆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如何协调,没有明确标准。因此,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撒手不管,建设与管理脱节,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同步,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等现象。二是对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规划设计、基础建设、产业布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镇的现代文明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还没有很好结合。乡村功能和特色不够突出。镇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统筹发展不够协调。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党建、生态等方面建设,任务繁重,需要统筹发展,综合指导,协调推进。但2006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从各地情况看,承担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指导、考核任务的综合部门机构和人员多为临时拼凑,五花八门。正因为如此,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一体化,出现规划不科学,指导不到位,资金分散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等现象。
二、农村发展与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
1.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高成本高风险的挑战。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用地、用水成本将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农资、农机等物质费用投入增加趋势难以改变。农业劳动用工的成本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风险时期。受气候异常变化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自然风险增大。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三是当前农业对外依存度快速提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冲击大,使得保持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从近几年我省情况看,水稻、大豆、生猪等主要农产品都先后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冲击,柴油、化肥等主要农资也受国际市场影响,农业生产始终不够稳定。
2.农村土地问题的挑战。主要是征地的补偿太低,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于是拼命压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以拆除农民住宅、撤并村屯的办法,将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固然解决了城镇扩张缺地的问题,但撤屯并村后集中居住的农民,往往陷入收入没有增加而生活费用明显高涨,从而入不敷出的窘境。这些都需要有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来控制,需要地方政府在土地占用上的有效约束机制。
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问题的挑战。农民市民化意味着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更高水平、更具现代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来。农民市民化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就业均等化、一体化。其身份转变和享受市民待遇问题已成为城镇中日渐突出的一大社会矛盾。
4.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挑战。国务院已经批准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亟需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还不到位,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家庭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营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千家万户的家庭承包式经营很难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大农业没有变成大产业,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
5.农村环境建设的挑战。目前,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压力仍然很大。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7大水系62%受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够成巨大威胁。农村柴草垛出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屯四旁绿化美化,厕所改造、人畜分离等任务十分繁重,村屯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制约农村发展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从我省情况看,影响和制约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到位。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家庭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营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手段与现代化大农业要求相适应问题;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农民单纯靠农业很难富起来。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转换为经济优势,更没有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城镇化水平偏低,吸纳产业和人口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以工带农、以城带乡能力没有形成,群众急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协调。主要是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从目前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还没有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城乡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要素大量不公平流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然缺少相应的较为公平的待遇。四是发展机制体制不活。在加快农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市)城集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农房拆迁、农房改造、整村搬迁、户籍管理、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税费征收等还一直延用城市相关政策和办法,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四、加快黑龙江农业农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谋划“三农”工作。要打好“农业资源大省”,“生态环境大省”这两个在全国叫响的资源和品牌。用工业化思路和市场化的思维谋划推动农业发展,把大农业打造成大产业。要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项目建设,把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增强对“三农”支持和反哺能力,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以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村整乡推进,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由乡到城转变。
2.把加快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作为两大平原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重发展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速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农业大省向产业大省转变。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设施等新增资源,建立乡村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以工富农。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引导金融信贷、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之路。
3.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动摇,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轮驱动”。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来规划和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为化而化,以城镇化建设取代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就村建村,以新农村建设代表城镇化建设。对于城市近郊村镇,通过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政策结合,城镇社区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远郊村镇,按照完善功能、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要求,选择城镇功能较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强的乡镇作为中心集镇,吸引周边村镇向其靠拢,实现农村城镇化。整合撤并边、远、小、穷、散、弱、空屯,鼓励多村合并,集中建设中心村。对于产业化发展专业村、民族村、文化村、旅游村作为特色中心村进行重点建设。
4.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一是整合资金,集中建设。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对用途相同、性质相近的涉农项目资金,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势区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向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倾斜。二是加大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力度。借助城市修编、扩容,村镇规划调整,撤屯并村等机遇,通过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对重点建设中心村、中心镇和城中村、近郊村集中进行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三是实行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调整过去不合时宜的相关政策,本着政府出政策、搞服务,企业出资金、搞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四是加强场县合作。对地方与农场(林场)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共建。
5.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三项工作。在柴草垛出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村屯绿化美化、人畜分离等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切实加大设施和装备投入力度,为环境建设提供物质支撑。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逐步推进地下排水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要开展环境文明、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示范街(路)、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适应农民市民化新要求,除生产技术培训外,还应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城乡社会管理教育、就业指导培训、社区建设与管理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及文明社交礼仪教育等。
6.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建设。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惠农、强农、支农的各项政策。同时,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下大气力、下大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形成政策扶持、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市场开发、村集体和农民自筹等多元投入新格局。(作者系佳木斯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