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是协调好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关系,党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社情民意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才能使我党始终以良好的执政形象、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
社情民意是指社会舆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简言之,就是民心。高度重视社情民意,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都深刻表明,国之命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社情民意渠道畅通与否,党群之间是否存在双向沟通、心灵感应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执政党之存亡、国家之安危、民族之兴衰。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社情民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也隐藏着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和才华。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就在党群和干群之间架设起了心心相印和能量互换的连心桥。
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架设的连心桥是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之桥。党来自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为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往往是其利益要求的体现。社情民意背后是利益关系。利益决定着民心向背,支配着人民群众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除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和利益诉求,才能做到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将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实、做细、做好,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架设的连心桥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之桥。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在决策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要注重社情民意,确保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项应有权利。在决策过程中,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善于拜群众为师,当好群众的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使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如果不重视社情民意,不虚心向群众学习,不了解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决策过程就会成为少数人独断专行的过程,助长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行为,导致决策失误,甚至产生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严重后果。
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架设的连心桥是民生幸福、社会稳定之桥。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是紧密相连的。民生幸福建立在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得到全面保障的基础上。社会稳定并不是不允许社会矛盾存在和不同意见交锋的静态僵死的稳定,而是承认差异、矛盾对立和不同意见争鸣的动态变动的稳定。如果对社情民意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纳而不行,或者以强硬的方式压制舆论和矛盾,其结果,必然滋生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动态变动的稳定,是将社情民意作为减压器的稳定,让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再通过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予以解决。只有畅通社情民意渠道,促进各种意见充分表达,让人民群众的意见、牢骚、怨愤和不满及时得到宣泄,才能促进群众需要解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到尽快解决,促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得到提升,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正视阻塞社情民意渠道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有些地方不注重社情民意,导致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增多,影响党群关系的和谐。只有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正视并努力破解阻塞社情民意渠道的突出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作为连心桥的作用。
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是阻塞社情民意渠道的观念性障碍。封建官本位文化价值观与人民主体性和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格格不入。在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不可能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可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不可能真正重视社情民意,不可能虚心向群众学习,细心体察群众的情绪,耐心解决群众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不可能真正改变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状况。封建官本位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敌,严重地压制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阻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严重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是阻塞社情民意渠道的体制性障碍。要让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掌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急、所忧、所怨,让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意图和决策,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双向交流和双向沟通的信息互动机制。目前在人大制度、政协制度、信访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制度、社情民意收集、报送反馈机制、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群众代表在牢固树立 “代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与选民、群众的定期联系制度,定期深入基层,认真观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形成议案和建议等方面还需要做得更好。社情民意渠道不畅通还与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有关。
调查研究不深入是阻塞社情民意渠道的行为性障碍。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把问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对社情民意进行调查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集中民智、增进共识,有助于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更加通畅。但是,这几年调查研究的风气有所减弱,有些调研工作只是做表面文章。许多官员由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倾听不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无法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无法汇集舆情民意和集中民智。
夯实畅通社情民意渠道的根基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多管齐下的力度,夯实社情民意渠道畅通的坚实根基。
坚持人民主体性,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夯实社情民意渠道畅通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只有领导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领导干部当亲人。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了社情民意渠道,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消失,满意感、幸福感就会上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会协调,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建设,夯实社情民意渠道畅通的制度根基。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并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民意调查的制度化建设,明确民意调查的性质、地位、工作规范、调查结果的效力等,对民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类,明确各类调查结果进入决策的层级和程序,使民意调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项活动能在制度保障下运作。进一步规范民意调查信息的公布,促进民意调查的客观、科学和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对主流民意的知情权。信访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重要渠道,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要满怀情感对待上访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及时办事,并确保件件有明确的答复。把群众上访和领导干部下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基层信访工作能力,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要为群众营造公正、透明的信访环境,将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打造阳光透明、便捷高效的信访服务平台。要明确畅通社情民意的责任范围,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服务没有到位,就应该追究相应的责任。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夯实社情民意渠道畅通的行为根基。随着利益差异化和多样化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已经转变为由不同的利益阶层所组成的多样化人群,由于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只有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集思广益,才能使决策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方世南(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