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十五项民生工程,其中城乡居民文化工程的推进既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惠及城乡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实际举措。
目前,吉林省的公共文化发展呈良好态势,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吉林地域文化形成于人与环境的本质交换过程中,形成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所以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文化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发出不同的文化品质。吉林地域文化就是在吉林这一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吉林历史文化、吉林民族民俗文化和吉林红色文化等内容。
吉林历史文化悠久。除汉族以外,还孕育着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吉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融合再生,在吉林历史上抹下重要一笔。有数据显示,从18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这一段晚近历史中,吉林人口增长了近五倍,其中大部分来自外来移民人口。这些外来人口一方面带来了中原等地的文化,为吉林地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吉林地域文化的开拓创新、乐善好施、友爱乡邻、热情奔放的传统。
民俗文化是一种蕴含于生活中的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吉林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孕育着大量的民族民俗文化。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朝鲜族鹤舞、查干淖尔冬捕习俗、蒙古族婚俗等多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列入第二批国家名录;二人转、吉剧、大秧歌、满族服饰、蒙古包、蒙古奶茶、朝鲜民居、朝鲜冷面和泡菜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历久弥新,愈加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明晰地展现了吉林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态度。这些民俗文化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展现了吉林人民乐观进取、热情好客、勤劳善良、朴实无华、团结协作的传统,展现了吉林地域文化的卓越品格。
吉林红色文化展现了包括抗联文化在内的吉林人民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画卷。在近现代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进程中,在外敌入侵、国家内乱之际,吉林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杀敌,无畏抗日,英勇献身。红色文化经由革命战争时期一直传承至和平年代,在和平年代继续得到传承、丰富与发展。红色文化中所体现的吉
林人民的英雄主义胸怀、爱国主义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文化品格为吉林地域文化增添了持久的魅力。
那么,怎样以吉林地域文化助推公共文化发展?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把吉林地域文化这一“软件”纳入到“硬件”之中,使“硬件”基础设施的功效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吉林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各级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普遍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依托这些“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在重点突出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可以把吉林地域文化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举办民间文化展、电影展、少数民族艺术节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而且使百姓在参与过程中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优秀文化,更了解创造这种优秀文化的吉林人民,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惠及于民。
其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平台,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吉林历史文化。政府或各级单位组织可以举办各种讲坛、讲座、大讲堂等公益性宣传教育活动,聘请高校或科研院所中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学者或科研人员不定期地进行讲座,重点突出吉林历史和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比如吉林省曾经举办的《关东文化讲坛》、《白山论坛》、《松花江文化讲坛》等。需要特殊强调的是目前由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长白山讲坛》,这一讲坛充分整合了之前讲坛的丰富资源,联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研究会、协会、图书馆等机构,力图打造吉林特色鲜明的普及性、公益性、标志性的公共文化品牌。
最后,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手段,向公众传播吉林地域文化正能量。传播吉林地域文化,除了通过加强公众日常用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宣传外,还要通过新型媒介比如微博、微信、专题网站、动漫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力度要大,范围要广,内容设计上要接地气、要为最广大民众所接受。对于城市百姓来说,要以新型媒介宣传为主,传统媒介宣传为辅,多运用网络平台资源,以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仅个体能够吸收吉林地域文化正能量,还能通过网络优势迅速传播,让正能量持久传递,促进公共文化发展。 (执笔人:高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