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一年来,没有出现一起群访事件、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群众给征迁干部送来上千面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图为2014年1月22日,在北梁棚改区征收安置大厅内,工作人员在为居民办理动迁安置手续。新华社记者 张领摄
2013年8月23日,79岁的回族老人马维山站在家门口的过道上,两边的房屋被雨水冲刷严重,已经成了危房。
2014年1月24日,北梁棚改新区——惠民新城各小区张灯结彩、年味渐浓。马维山在这里选了一套50平方米的期房,他说:“以前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楼房,现在竟真的要实现了。”他的4个子女也都把新房选在了这里。新华社记者 张领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经验和一贯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大家共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之策。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习近平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2014年春节前赴内蒙古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党中央和总书记嘱托,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期《光明调查》特别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北梁棚户区改造中,真心把各族群众当亲人,切实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功破解拆迁难题的做法经验,希望对做好当前的基层民族工作有所启示。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中心区域的北梁地区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曾创造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但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进入新世纪后的北梁却一度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这里房屋老旧拥挤、环境脏乱无序、市政基础设施匮乏,在13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上分布有4.7万住户和12.4万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这里居住着回、蒙、满等7个少数民族,有11处宗教场所,回族居民和信教群众占比分别高达12.25%和12%,是包头市区内少数民族居住最为集中和宗教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在北梁这样的地区推进棚户区改造,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低收入群体多、居住密度大等诸多原因,2003年开始的北梁棚改,10年仅完成总量的10%。截至2012年底,仍有338万平方米房屋需要征拆,3.5万户、8.9万人需要安置。
棚户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早日完成搬迁改造,是棚户区广大群众多年的梦想,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调研时,看到一些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曾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2011年3月和2013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深入北梁棚户区,实地走访察看棚户区内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现场组织召开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共商搬迁改造之策。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坚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包头市加快推进实施北梁棚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信心与决心,并最终确立形成了“四年规划、三年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标。
然而,当这一宏大工作目标在一年前正式对外公布的时候,无论北梁居民、地方干部,还是社会民众,心里都不免有一个不小的问号:对一个涉及上万个家庭和十几万居民的巨型城市棚户区进行搬迁改造,这样一项极其艰难与复杂的浩大工程,真的能够顺利实施吗?真的能够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吗?令人振奋和惊喜的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北梁棚户区已累计完成搬迁居民13081户,安置居民10020户,拆除房屋面积达78.2万平方米,搬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北梁人的安居梦正一步一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顺利破解拆迁难题,北梁靠的是什么?不久前,国家民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前往包头,就此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感到,总结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的经验,可以有千万条,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高度重视和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真心把各族群众当亲人,真情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这一经验,不仅是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对进一步做好当前全国民族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