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尹汉宁
//www.workercn.cn2017-10-18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知行合一是中国人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论表达。

  古人使用“知行合一”,和我们今天所讲的认识论、实践论和反映论是有差别的。明代的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良知良行”的结论,即知行合一,这就是史称的“龙场悟道”。但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行主要是道德层面的,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原本就具有良知,这与董仲舒等人的性善论是相通的,后天良知被遮蔽了,需要修身修心,“致良知”。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在他看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反过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人,一定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有的人不赞成王阳明这种知行“同一”。

  能够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视角说明知行合一的,孙中山先生应该是较早的代表人物。他侧重强调了知难行易。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写就的《实践论》,是对知行合一最深刻、最科学的阐述。1950年,斯大林看到《实践论》的俄译本,很赞赏,此后《真理报》编辑部文章的高度评价,代表了斯大林的看法。

  毛泽东讲了实践的决定性意义,讲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动态过程。讲了认识的两次重要飞跃,由实践获得感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二次飞跃。即令完成了两次飞跃,这个过程也没有完结,还要将获取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被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反过头又可以指导实践。毛泽东还用“实事求是”解读了知行合一。

  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代表作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强调社会生活的全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客观的、物质的。强调了物质客体、感性客体和思想客体的关系,强调基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特别是深刻总结党在1931年至1935年教条主义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的精辟阐发和创新发展。

  基于此,今天仍然要深入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科学理解现代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第一,实践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知行合一的能动过程中,实践既是起点又是落脚点。第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要强调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知行合一不是知行同一,有了实践,有了感性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行理论创新。正如毛泽东所说,“靠总结经验吃饭”。第四,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第五,要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