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新闻要在开掘“新意”上下功夫
刘丽娜//www.workercn.cn2014-05-21来源:中工网—《吉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观点提示 通常情况下,记者与通讯员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会习惯性的选取某一角度,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报道方式,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读者接收同样的信息多了,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记者和通讯员在报道某方面情况时,适当的变化一下分析角度是很有必要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成为新闻的内容,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式出来的一样,大同小异,难有新意。判断一条信息是不是新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事实”、二是“新”、三是“近”,通俗地说,就是新近发生的,有新意的事实。新意包括新事物、新风尚、新人物、新情况、新动态、新经验、新问题。

  从记者来稿看,一般三个因素中的“事实”和“近”较好把握,关键是新意不太容易,那么,新闻的新意从哪里来呢?新意从变化中来,确切地说,新闻应当是变动中的事实,它总是和事实的某种变动相联系,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新闻要反映和捕捉的,就是这种变化,事物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当其处于静止状态时,相对稳定,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什么变化,显然,对静止状态中的事物报道多了,读者读起来自然缺乏新鲜滋味。而当事物处在运动状态中时,它相对于以往情况已产生变化,此时去加以报道,受众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于在工作中,我经常会接到基层通讯员的投稿,这些通讯员通常会来自一线企业车间,现代的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经常会举办各类技术比赛活动,一般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不能成为新闻,因为众多比武活动的报道在内容上都是相同的,无非是什么单位,何时、何地举行比武,多少人参加,比赛结果如何,这些内容读者并不关心,至多是举行比武单位的职工关心。想要使比武活动构成新闻,就要观察比武活动有些什么变化,从变化中寻找到新意,才能成为一条好的新闻。一条消息报道的是,某车务段职工参加业务比武热情升温,主标题用了一个实题:“昔日点名上场,如今争相参赛”。一句话把今昔职工参加比武的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点名上场”到“争相参赛”,这种变化反映了一种新的气象,捕捉到了这个新变化,就抓住了新意,事件就成了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争相参赛”这种变化带来的新气象,就不能构成这条新闻。

  为什么会出现职工争相参赛的现象呢?这个变化是这条消息要重点回答的问题,也就成为了这条消息的写作主线。消息一开始,通讯员在导语中引用职工的话作了回答:“业务比武拿名次真牛,既加技能工资又可以破格晋升为技师”,这句话言简意赅,具有典型意义,表达了职工的心声,揭示了职工参赛热情高涨,争相报名背后的原因,开门见山对“争相参赛”这种变化作了回答。

  接着通讯员用一段背景材料,对过去职工参加比武热情不高,要点名才能凑齐参赛人数作了简单交代,这就使“变化”有了依据,在消息的主体部分,作者用了一个自然段对“变化”的根本原因——激励政策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这是“变化”的基础,能够让读者阅后增加对“变化”的可信度。随后两个自然段,报道了该段职工业务比武热情升温的事实,有点有点,点面结合,是对“变化”的具体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写出好稿,一定要深入基层,在第一线善于观察和思考,从看似静止的事物中发现变动,捉捕变化,从而在变动中寻找到新意,提炼出主线,陈旧的事件不能成为新闻,但陈旧的事件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是新闻,新意总是伴随着事物的变化,与事物的变化紧密相连,不变没新意,变化了新意就出现了。所以,新闻事件的新意藏在事物的变化之中,就拿技术比武来说,每一个基层车间,几乎年年比,季季比,我们不可能换个时间、地点去报道每一次比武,而应把报道的注意力放到每次比武的变化上,譬如举行干部技术比武,聘请工人技师当比武评判员,师徒同台比武竞技,让比武状元担重任,请家属当赛场特殊观众等等,这些变化,都能够让稿件出新出彩。

  新闻是意识的向导,时代的航标,新闻求新也是时代的呼唤。写有新意的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共同追求。新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时虽不能篇篇推陈出新,但在写作时却要极力争取,哪怕是点点滴滴都不能马虎。一篇好的报道在标题的拟定、导语的运用、主题的表述、背景的衬托、结尾的落笔,都要在表现出刻意求新,千方百计地让作品现出文采、现出个性、现出新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