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我国近代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在他丰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着熠熠生辉的治学思想。
以生活教育为核心,追求真理做真人
在推进平民教育的不懈奋斗中,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这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他强烈批判以书本、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通过生活开展教育,从生活入手进行学习。他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学习当然也是终身学习。学习要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他由此提出,活到老学到老。
“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人生目标,也是他治学的终极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他的一生就是“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一生。“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从青年时代起,陶行知就把“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后来,他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概括为一句话:“追求一切真善美和真善美的一切”。
1940年夏天,在写给二儿子陶晓光的信中,陶行知提出7个字“追求真理做真人”。他勉励儿子:“努力朝着这一目标修养,决不向虚伪妥协,这才是真学问。”他希望儿子牢牢记住“追求真理做真人”,记住了“必将终生受用无穷”。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生。
知识来源于实践,创造是治学归宿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了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其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实现创造是陶行知治学思想的归宿。他指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要“放大胆子,单身匹马,大刀阔斧”。
1943年10月16日,在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此后,他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提出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这“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六大解放”不止适用于儿童、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任何人、适用于治学。通过不断解放,实现创造,获得真知,是陶行知治学思想的落脚点。
“五字”之法和“八位顾问”
1942年7月20日,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建校3周年大会上作了《每日四问》的讲话,这“四问”是:我的健康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之中尤以对治学方法的概括最为精辟。他指出有“五个字”能使学问易于进步:
“一”:荀子说“好一则博”,“择其一而一焉”。应该说,不能好“一”则非“博”,而是“杂”,就会博而不专或博而不精。古今中外,知识浩如烟海,人生有涯,知也无涯。如此之多的知识,哪能尽学?惟其专务一道,专精一门,心无旁骛,毕其一生,或能有所造诣。
“集”:是搜集众长,广泛吸收,积累材料。如主妇做饭,先备柴米油盐;如工人造屋,先购砖木瓦石;如蜜蜂采花酿蜜,须经历一个原始积累过程。
“钻”:深钻深研,如掘井取水,不见清泉不罢休。实际上就是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剖”:即剖析,即认真分析筛选。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筛选,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
“韧”:即坚韧。其寓意在于做学问要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且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板凳,就终有贯通觉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时。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良师育人在善于授人以渔。陶行知的“五字”治学法,可谓一把金钥匙,把握和领会其精髓,定会打开学问之门、探求真理之光。
有一次,师生们向陶行知请教学习“秘诀”,他拿出一首名为《八位顾问》的诗来,念给大家听:“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的这“八位顾问”,是从吉辅灵的一首以六个“什么”——什么事(何事)、什么缘故(何故)、什么人(何人)、什么方法(何如)、什么时间(何时)、什么地方(何地)为主要内容的小诗《六个裁缝》里“请”来的。他根据自己治学的经验,又加了两项:什么动向(何去),什么数目(“几何”)。他说:“这八贤是我们治学治事不用报酬的常年顾问。”陶行知把这“八何”称为求知慎思的“八位顾问”,这充分体现出他善于提问、多方思考、求取真知的积极治学态度,现实启迪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