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
薪火相传
有辛劳就有收获。随着授课水平日益精深,赵长青理论联系实际,案例鲜活,深入浅出、逻辑严谨,深受学生及司法系统干部的欢迎,被誉为西南政法大学的四大“铁嘴”之一。有学生这样评价,“听赵‘铁嘴’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天”,“再难的问题从他嘴里说出来都能懂”。赵长青的研究生、最高法院何莉法官回忆:“老师的刑法课就像开故事会,我们总是早早地去占座位,教室座无虚席,还常常吸引外班同学前来听课。”
赵长青从事法学教育50多年,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法官、检察官、律师讲授刑法学、经济刑法学、毒品犯罪研究、监狱学及各种专题讲座,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珠海法院黄敏法官评价自己的导师:“赵长青教授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交谈,都是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和语调与学生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他生活静谧,潜心学问,淡泊功名,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学生们觉到他犹如慈父一般,在专业学习上要求严格,在理论探讨上百家争鸣,在为人处世上力求心安,在功名利禄上风轻云淡。”
《论语·学而》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赵长青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之路上,学生们感到的正是这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他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铭记恩师教诲,尽心尽力立足本职工作,力图在不同岗位上作出有益社会的贡献。
刑事法律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更是一门法制实务科学。除在三尺讲坛传道解惑外,更难能可贵的是,赵长青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审判实务活动,让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指引作用,让实践证明丰富理论的内涵,使理论科学得到延伸,更加深邃。他经常对学生说:“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人对冤错案件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办一个冤错案件,对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和法律权威的破坏,远远超过漏判一个犯罪分子的危害。”曾有法学家论证过,一个错案所造成的危害,不是十个公正判决所能补偿的,它至少造成其亲友等20个人的怨恨,更会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学法之人必是知敬畏之人。”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学生子张曾问孔子:“为人如何才能‘正’?”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赵长青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做刑事法律工作一定要认真,每时每刻都要坚持正义,小心谨慎,因为它关系到人最宝贵的东西——自由。”
赵长青以自己的行动忠诚践行着他从事法律教学伊始立下的初心。
“文革”初期,西南政法停课,赵长青被分配到四川省高级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在此期间,他承办了一起抢劫杀人后被判死刑的案件,犯罪人始终不服判决,并提出申辩。
为做到不枉不纵,赵长青认真审核案件,听取犯罪人辩解,然后进行调查。四川多雨,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犯罪人家在农村,乡路泥泞。为证实犯罪人每一次辩解的真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无数次往返于山路之中。每一次的证据都显示犯罪人在说谎,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听取其申辩,继续求证。最后,犯罪人无奈地表示,“自己再也说不出更多的谎言了”,愿意伏法。
在醉心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同时,赵长青还被刑法界誉为“刑辩大律师”,其声名鹊起始于1995年代理震惊中外的“12·8”新疆克拉玛依特大火灾责任事故案。
当时,赵长青和邓又天、陈兴良等4名刑法学家担任那起特大火灾案400多个受害者家庭的代理人,他们撰写的长达1.4万字的代理词对这起火灾的性质、危害,原因及其责任等一一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时名动天下。在1997年刑法修订中,正是因为这份代理词,玩忽职守罪的法定刑期由5年上升到7年。当年的那份代理词,一度被国内刑辩律师界奉为圭臬,影响至深。
作为刑辩律师,赵长青坚持的原则是忠实于法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说假话,不畏权势,不贪图名利。
曾经有一个案例:某银行信贷员邹某,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2879万元,发案后携款890余万元潜逃。一审法院判处其死刑,邹某上诉后,其家属找赵长青当辩护人。经过阅卷和听取被告人的陈述后,赵长青向被告人家属说明,本案虽有一点从轻理由,但不足以免除死刑。在家属的坚持下,赵长青同意为其进行辩护,不过被告人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当死刑执行令下达后,邹某突然向司法机关检举同监舍一名隐姓埋名的重大抢劫杀人犯。虽然此时案件已经了结,但赵长青得知此事后,立即赶赴看守所核实,两次到成都、北京分别向省高院、最高法院报告,要求停止执行,核查邹某的重大立功情节是否属实。后经查证属实,邹某因重大立功而“刀下留人”被改判死缓。
赵长青说,在刑事案件中允许被告聘请辩护律师,既是保证公民权利,也是一种对公权力可能出现疏忽的制衡。“法庭上,公诉方、律师和法官是一个最好的三方制衡,法官居中判决,检察官、律师两厢平等对抗,这样的等边三角关系,是生产公正的最稳固机制,而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即用公平正义铸造司法工作者、律师的灵魂。
年逾八旬
笔耕不辍
走进赵长青的书房,笔者发现,除大量马列著作、刑法论著和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等书籍外,他书桌上还摆放着几摞新近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纠正张文中、顾雏军等的案例材料。我们也就此展开了话题。
当被问及最近在研究什么时,赵长青爽朗地表示,他正在研究司法实践中如何做好新时代刑事申诉工作,切实解决刑事案件“申诉难”问题。为此,他已经写了《牢固树立“有错必纠”的执法理念》《刑事申诉异地审查制度,有利于发现与纠正冤错》等文章。他认为,最高法直接再审纠正的张文中、顾雏军等案件,不仅是使个案得到了最终的公平处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党中央关于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向全社会释放了产权司法保护的积极信号。这对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刑事司法领域中,发生刑事冤错案件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此持什么态度?是官无悔判,置之不理;还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又证明,凡是为民申冤、积极纠正冤错案件的司法官员,都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为民申冤的“包青天”“况青天”,名垂千古,誉留青史,就是典型的范例。
历史和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人民群众十分拥护纠正冤错这种现象?赵长青认为,这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上确实存在冤错案件,危害着国家形象和人民利益,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二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冤错案件的存在,殷切盼望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元旦贺词中强调,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人民作为主体、目的和尺度,中国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因而,人民的向往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幸福向往就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导向。司法为民,就是司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心向背便是衡量司法工作的试金石。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保等方面延展。人民群众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刑事申诉和再审,是冤错案件当事人的唯一正规的救济渠道,尽管目前司法机关做了大量的工作,纠正了一批重大的冤错案件,但司法机关的刑事申诉及再审工作还是发展不平衡,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申诉权利还需更加充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的“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尚未完善,与当前人民群众盼望纠冤纠错的愿望不相适应,司法改革中应当弥补这个短板弱项,以顺应民意。“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执法理念仍是我要继续探究的重要课题。”赵长青坚定地说。
(作者:刘欣伟,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