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乡村游医“转型”
石广田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小时候,村子里常常有玩把戏的卖艺人表演节目。表演结束后,他们会顺便宣传一下自己的药酒、膏药等“祖传秘方”,忽悠大家去买。偶尔也有“独行客”,挎着背包,神秘地走街串巷,贩卖专治疑难杂症的药物。

  印象很深的,有一老头竟跑到我读初中的学校,让眼镜蛇咬自己舌头。等舌头肿起来后,他把一种东西放到嘴里解毒,不一会儿就消肿了。他说,那种东西叫“通心木”,可治疗风湿病、腰腿疼。这是我见过的最不要命的“现身说法”。

  等我上了高中,到村子里玩把戏和专治疑难杂症的人,几乎不见了踪迹。或许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人们的见识渐长,有了病就去诊所或者正规的医院治疗,相信那一套玩意儿的人越来越少了。

  近几年回村里,突然发现大街边显眼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医疗广告。有免费体检的,有义务讲座的,有优惠诊疗活动的,名头一个比一个大。为了方便大家参加活动,还有人专门派车到村里,免费接送愿意参加的人去县城,服务非常贴心。这让我想起以前染坊伙计的吆喝声——“管接管送,不耽误劳动”。

  去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到村里,他们却是悲喜两重天。有人血压不正常,有人血脂不正常,有人血糖不正常,有人心脏不好,有人脑血管有毛病……似乎人人都有点病。有些人带了钱,当场就买了活动中推荐的“药物”,优惠力度很大,买一送几,占了便宜自然高兴;没带钱的,遗憾得不得了,因为活动结束,就没了优惠,再买药就吃大亏了。看看那些“药物”的批准文号,我心里又气又急:都是些保健食品,哪里能够治病呢?

  与这些偷偷摸摸的“讲座”“体检”比起来,电视上、收音机里的卖药广告就要高大上许多。有时是一个“专家”讲座,有时是一个主持人加一个“专家”一问一答,有时是举着药盒夸赞疗效的“患者”,还时不时有热线电话打进来咨询,可谓五花八门。要想看完一集电视剧,不看几次广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乡村游医就这样“华丽转身”。不知道他们从一双双粗糙的手中接过一张张纸币时,心里面可曾有一丝恻隐之情。

  那些充当帮凶的电视台、广播电台,那些缺位的监管部门,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