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7月10日,在南京一家知名微信公号上,一篇题为《美哭了!今年820万南京人即将涌向这里》的文章说,在7月22日—24日以及七夕节期间,“花嬉谷”将有“100000+”萤火虫集体出现,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将带给你震撼的感觉。然而,消息一出,便立即遭到了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和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这两个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有识者指出,大量放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萤火虫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很快死亡,另一种是存活下来的这些,可能会成为入侵物种,直接影响本地的种群及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
萤火虫是一种昆虫,它的腹部能发出黄绿色的光。古人早就关注到了,并借此抒发情感。《诗经·豳风·东山》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周振甫先生这样翻译:我去东山,长久不能回来,我今从东方回来,小雨迷濛落下来。瓜蒌结的子儿,也挂在屋檐边。地虱虫在室内爬,蜘蛛结网挂在门边。野鹿在场上回旋,萤火虫儿亮光妍。这么荒凉不可怕,它是让人更怀念。其中的“熠耀宵行”,字面上一下看不出,指的就是萤火虫。熠耀,即萤光;宵行,即萤火虫。屈大均《广东新语》对此有细致的解释:“萤之类初如蛹,腹下有火,数日能飞者,茅根所化,为萤。其长如蛆,尾有火不能飞者,竹根所化,为熠耀。萤飞而熠耀行,故曰宵行。岭内秋夕萤始飞,广则夏秋俱见。熠耀四时有之”。
“微萤不自知是晚,犹抱余光照水飞。”萤火虫因为发光,诗意的想象之外,还被古人赋予了实用功能。众所周知,历史上著名的“萤窗雪案”即为勤学苦读之典。萤窗,说的是东晋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雪案,说的则是东晋孙康,也是因为穷,“常映雪读书”。不过,我们都知道那强调的是一种刻苦精神,真正实践起来未必行得通。映雪我曾经实践过。那是1980年的冬天,我在第一重型机器厂当门卫,每天都要上夜班。某个大雪覆盖的夜晚,月色亦好,忽然记起该典,遂走出岗楼,试一下正在下工夫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大出意料的是,但见页页白纸!不要说辨不清字迹,连字的轮廓都没有。古人难道用的是“大字本”?萤窗我没试过,但是康熙皇帝体验过。《东华录》载,康熙对古籍有穷根究底的嗜好,比如他对“唐明皇焚珠玉于殿前”就觉得不靠谱,“珠可焚毁,玉亦可焚毁乎?”关于囊萤,他说:“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当代有人更实验证明,即使在满月时用囊萤补充照明,也至少需要近300只萤火虫才能勉强看清竹简上的字;而若要亮度相当于普通荧光灯,则需要10万只萤火虫。My God!车胤的“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确实太少了点儿。实际上,白居易留下的五首《放言》,第一首就说“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虽其用意在于揭示“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间接否定了萤火虫那点儿光亮的照明。
七夕之外,每年全国夏季各地的萤火虫展览渐成燎原之势。大抵草地上放置着若干“蚊帐”,把萤火虫“困”在里面供人观赏,慷慨的还把其中一部分“放生”。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去年统计到的这类展览就已经超过60次。这么多萤火虫哪来的?基本上是从大自然中捉来的。我国第一位从事萤火虫研究的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撰写过大陆第一份《活体萤火虫买卖调查报告》。据他透露,萤火虫人工繁殖的成本是每只10-20元,而野外捕捉的只要5毛钱一只,所以,“包括自称有人工繁殖基地的众多网络电商在内,野生萤火虫被以养殖名义进行贩卖”。当然,我们在苛责捕捉萤火虫以娱乐助兴的同时,也要看到这里也有前人的基因。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朝的时候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虽然这里用的是量器而没有计数,然而以斗来量的“数斛”,显示捕捉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况且,无论古今,貌似对萤火虫“放生”,而它们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却可能无异于杀生。李商隐在《隋宫》诗中提及了这件事,恨恨地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一“无”一“有”,鲜明地揭示了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清朝也有这种做法。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北郊多萤,土人制料丝灯,以线系之,于线孔中纳萤。其式方、圆、六角、八角及画舫、宝塔之属,谓之‘火萤虫灯’。”不过,李斗又说,“近多以蜡丸爇之,每晚揭竿首鬻卖,游人买作土宜”。也就是说,扬州人后来找到了萤火虫的替代品。
所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质疑、抵制捕捉萤火虫的做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还是让诗情画意回归诗情画意,而不要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
生态旅游的“旗舰生物” | 2014-04-02 |
萤火虫的缤纷世界 | 2014-04-02 |
萤火虫启迪人类发明 | 2014-04-02 |
庸俗美学的“奔跑” | 2014-04-02 |
“五四”: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 | 2014-04-02 |
我在散文的宽容中 | 2014-04-02 |
人人有担当才有好环境 | 2014-04-02 |
去火星什么“姿势”合适 | 2014-04-02 |
虚构的力量让人猿相揖别 | 2014-04-02 |
一本读不完的书 | 2014-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