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历史上的“避讳”
王开林
//www.workercn.cn2016-08-15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王昭君死后二百余年,仍要为晋太祖司马昭避讳。昭君生前远嫁匈奴,含泪和亲去也,故国的禁条却追及九泉之下,将她改名为明君,明妃之称由此而来。改名犹自可,改姓更无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卿,死后一百余年,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竟被改称为孙卿,鬼击后脑勺,莫过于此。

  死者为后世帝王避讳是身不由己,活人为当世帝王避讳则是义不容辞。有的倒霉蛋,改名一次不够使,还得改名两次。大哥赵匡胤做了宋朝的开国之君,家中诸弟均须避讳,二弟赵匡义改名为光义,四弟赵匡美改名为光美。大哥驾崩,赵光义上位,四弟赵光美必须再度避讳,遂改名为廷美。皇亲国戚尚且如此折腾,天下庶民所受扰攘之频繁,就可想而知了。

  唐朝初期,国家设立弘文馆,置学士掌理馆务——校正图籍,教授生员。弘文馆经历过两度改名,均为避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避太子李弘名讳,改称昭文馆。五代后唐时,大将郭崇韬的父亲叫郭弘,于是全国避其名讳,将弘文馆改为崇文馆。

  太子为尊,大将之父亦为尊,国家机构居然要避其名讳而改称,真不知朝廷体面何存。更可笑的是,月份、食品、果品均在避讳之列。秦始皇姓嬴名政,为了避讳,正月改称端月。宋仁宗姓赵名祯,为了避讳,正月改称初月。据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所载,“祯”与“蒸”同音,为了避讳,全国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实际上他卖的是蒸饼。

  地名避讳尤为常见。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北岳恒山改称常山。为避东晋简文帝之母郑阿春的名讳,富春改称富阳。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隆州改称阆州。为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豫章改称钟陵。据《南宋杂事诗》注解所记载,当时,苏州韩墩产梨,色香味俱佳,名冠天下,人称“韩墩梨”。后来,为避宋光宗赵惇的名讳,改叫“韩村梨”。再后来,韩侂胄独揽大权,势焰熏天,“韩村梨”又改名为“韩梨”。须知,省略“村”字大有讲究,“盖都下以外人为‘村’,故讳之”。任谁囫囵吞吃了熊心豹子胆,活得不耐烦了,也不敢借水果之名去讽刺独断专行的大臣为野蛮的外地佬。

  《礼经》讲“临文不讳”,真能够实干的人却不多。北宋理学家胡瑗在延英殿讲解《周易》,读至“元亨利贞”,不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左右闻之,无不相顾失色。但也是这位牛人,宋仁宗令他修纂国史,他却坚辞不就。理由十分正当,胡瑗的祖父名修己,他要避其名讳,国史岂可修哉?无独有偶,吕希纯的父亲是宰相吕公著,他要避讳,就拒绝出任著作郎。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披露,王安石撰《字说》,书中竟无“益”字,原因是其父名益,他要避讳。王安石绰号为“拗相公”,他拗得过天下人,居然拗不过父亲的名讳。由此可见,古人避讳简直如同遵守神圣法则,既无善价可讲,又无余地可旋。

  据宋人江少虞编纂的《事实类苑》所载,刘温叟的父亲名岳,于是他终生不听音乐,与丝竹绝缘,偶尔哼几句小曲,竟招致时人的讥诮和鄙夷,得不到谅解。

  一位音乐爱好者终生不听音乐,固然难受,但无伤根本。倘若一位志在功名的读书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将会如何?唐朝天才诗人李贺就遇上了这号倒霉事,由于父亲名晋肃,他就休想考取进士。韩愈专门作《讳辩》一文,指出此类避讳的荒诞不经:“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问得好!直问得朝堂上下哑口无言,然而谁也不肯给个明确答复,开扇方便之门,李贺便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了。

  在宋代,谁若不慎触犯文臣武将的父讳,就很可能大祸临头。据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北宋官员李清臣指派小吏整修旧宅屋顶,完事后,小吏循例禀报:“今次修了不漏。”这句话末尾二字触犯了李清臣父亲的名讳(不陋),于是小吏落得个刺配边州的悲剧下场。在《贵耳集》中还有更惊悚的记载,南宋将领赵范驻军楚地,召营妓陪酒,听对方口音不是本地人,就询问她从哪儿来。营妓不知深浅,回复道:“因求一碗饭方到此。”这句话既触犯了赵范的名讳,又触犯了其父赵方的名讳。赵范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立刻叫人将这名营妓推出斩首。

  北宋倾覆之后,康王赵构匹马渡江,建立南宋,史称宋高宗。赵构疾视金国为敌国,确认完颜氏为世仇,可谓毫不含糊。他是书法家,每次碰到“金”字,就刻意将它改写为“今”字,既讳称仇敌的国号,又诅咒其体貌不全。宋高宗只需走心走笔,就快意恩仇,较之岳家军抗金,在疆场上真刀真枪浴血拼命,他的小动作显得尤为幼稚和滑稽。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