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严法善:走低碳节能的环境保护新路
——访复旦大学教授严法善
//www.workercn.cn2013-11-06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剧增,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的能源短缺、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严峻形势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从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守住绿水青山,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要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低碳节能的环境保护新路。针对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如何防治污染、如何促进资源节约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教授严法善。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谈到环境问题时说,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目前什么样的国情决定中国不适合走这种路子?

  严法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底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2.6%,比上年底提高1.3个百分点。人口多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国情。我国除了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很脆弱。我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2004年GDP占全球GDP的4%,但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

  现在我国的环境容量几乎达到饱和,高排放就会带来高污染,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将无法复原,再治理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其费用也无法估量,因而我们不能走过去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寻求一种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低碳之路。

  记者:在由“高碳”向“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我国面临哪些挑战?

  严法善: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以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方面,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据统计,每燃烧1吨煤会产生3.67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燃烧1吨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据估算,未来20年我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每年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立法等方面防治污染

  记者:李克强总理说,中国政府要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要铁腕出击来整治污染,努力不再欠“新账”,并且要多还“老账”。您认为,主要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下大气力来防治污染?

  严法善:防治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地方政府、企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我认为,防治污染的着力点主要可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官员的考核选拔机制,是将GDP视作衡量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官员能否得以升迁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一些地方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只顾招商引资而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区实际,一些官员急于追求政绩,过度无序搞开发,对环境造成污染,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初衷。我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第二,要调整结构。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建设。

  第三,要加强立法。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30多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现有的法律主要是从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规范,距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规范还有距离,另外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今后应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包括修改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还要将环保成效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此外,还应对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提出明确的应对措施。

  倡导节约资源的风气和绿色消费观念

  记者:十八大报告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对于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您是怎样理解的?

  严法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内容和推进循环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传统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

  自然界很多资源都是可再生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这类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替代石油,利用地表水替代深层地下水,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等。石油、煤、金属矿等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虽然消耗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如果能以生产性而不是浪费性的方式来利用,大多数可以维持几个世纪。因此,我们应该本着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原则来利用矿产资源,如促进它们的深度开采,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替代品,等等。

  记者: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限塑令”是人们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一个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您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

  严法善:如今人们随意丢弃垃圾、滥用一次性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活垃圾有很多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把它们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其回收利用率已达50%以上,但是在我国,只有易拉罐和纸板箱被回收,大量废弃物被不加区别地掩埋处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有关部门应制订有效措施限制废弃物的任意处理,出台政策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产业进行扶植,同时应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如旅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等,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

  节约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是政府、企业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该引导每个公民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逐步变成自觉行为,低碳出行,形成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