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寻找最美科技人员
本报实习生 徐羽宏 本报记者 张 晔
“前盐城市望海大厦经理”“江苏省中餐烹饪高级评委”“国家高级厨师”……12年前,家产千万的张春银硬是抛下了这些外界的认可,重新归零,走上了盐土农业研究推广的道路。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经他手撒播出去的耐盐植物种子已经使数万盐碱荒滩披上绿衣,并为当地农民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5月初,记者来到江苏大丰市,大片沿海滩涂一眼望不到头,任凭海风吹、海浪涌,多少年来这里就是长不出任何植物。而数据显示,我国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近2亿亩,盐土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里土地的盐碱含量过高,种庄稼难以存活,一直是农民眼中的废地。”如今已是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春银告诉记者,我国东部的沿海滩涂曾被称为“农业死海”,而他却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成功了“绿海碱蓬1号”“绿苑海蓬子1号”等耐盐碱植物,实现了农民们“盐土能种菜”的梦想。从门外汉到带领农民致富的专家,张春银一路走来。
“当初我提出盐土农业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有很多农业专家质疑我:什么盐土农业?你一个烧菜的,还搞什么盐土农业?到科研院所求教也是到处碰壁,有些院所压根不接受拜访,好不容易通过朋友介绍有机会交流了,几句话一谈,人家一听说我是做厨师的,聊两句就把我打发走了。”张春银说。
别人不教他,他就自己看书自学、走访考察。两年内,张春银出访了西欧、北欧、东南亚14国,引进许多耐盐作物品种进行试验对比,种植培育,希望选育出适合中国沿海滩涂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可是从美国亚历山大环境研究所投入50万购买的海蓬子种子,在我国的盐碱地上只有3%的发芽率,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年。覆水难收,扔出去的钱不可能再回来,张春银决定孤注一掷,第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千万家产都被投入到盐土农业的研究中,而同时期的其他企业早已放弃。
“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去弄这个盐土农业。他一意孤行,就要吃这个苦。”妻子肖琳这样评价他当年的执著。
没有技术,他自己查阅资料学;没有经验,自己泡在基地做试验;没有规律,自己一天天摸索……可喜的是,张春银的坚持得到了我国土壤专家赵其国院士的关注,并成立了我国首个盐土农业院士工作站。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海蓬子的生长周期从220天缩短到120天,使原先只有2个月的鲜菜采摘期提高到7个月,亩产量从800公斤提升到3吨。密密匝匝的海蓬子终于在沿海滩涂上扎下了根。
正是因为他在盐土农业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惊人成果,他被江苏省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希望借他的双手和技术“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从厨师半路出家成农民的他,带着自己的技术,走访基层,建立了不少带动农户致富的培训基地。他在盐城滨海建立了3000余亩试验研究开发示范种植区,在盐城东台建立了千亩核心试验区,专门研究开发各类耐盐作物品种,带领着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但张春银的脚步并不止于此,他又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态治理上。
2007年,应“查干诺尔湖治理公益组织”的邀请,张春银带着已经试验成功的种子只身来到内蒙古,成为一名志愿者。
查干诺尔湖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上,2002年,咸水湖干涸,留下80平方公里的盐碱粉末。经过几年努力,张春银培育出的耐盐碱作物在小范围内试种获得成功,截至目前,他已向查干诺尔湖提供了100万吨种子,在7万多亩盐碱地上全部栽种成活。干枯10年之后,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60%的水面。近年来,张春银又将目光投向河北省张北县的安固里淖盐湖上来,对此,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项目官员吴鹏称赞他结合了公共服务目的、企业经济目的和百姓受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也能长出绿色植物了,这给我国土地盐碱荒漠化现象的改善带来了希望。如今,中国还有6亿亩盐碱戈壁等待治理,张春银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更多的盐碱荒滩改造成绿色田野。
“当农民人人都可以,当一个合格的农民真的太不容易了。我40岁当农民,这一辈子只想当一个合格的农民。”张春银用他12年的经历,诠释了他对脚下盐土地的承诺和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