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听信某医院采用治疗脑瘫的一项‘当代新科技’,耗费了十几万元,没能为孩子减少丝毫的病情。我望着可怜的病儿,真想抱着他一起跳楼结束生命。”
今年“六一”前夕,记者倾听了几位脑瘫患儿家长的诉说。河南周口市11岁脑瘫患儿的父亲师先生说,“现在治疗儿童脑瘫的法子多,比如神经修复、手术治疗,采用药物、康复训练等疗法,包括有的医院说靠‘新技术’能治好脑瘫,弄得我们家长像看‘万花筒’一般,东奔西跑,糊里糊涂的给孩子治病,结果落得花钱不少,期望很高,但基本没有疗效。”
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内知名脑瘫专家、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晓群教授。高晓群建议,小儿脑瘫的家长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脑瘫康复常识,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患儿身体信息,进行病症筛选分类,“个性化”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个性化“精确”医疗程序,涵盖到小儿脑瘫治疗全过程。再不要让脑瘫孩子痛苦地乱投医,一次次盲目接受无效的治疗,在医疗市场“乱象”中跑弯路了!
脑瘫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高晓群介绍说,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受损范围和受损程度不同,表现各异,总的来说即是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应有的智力行为和运动功能。
脑瘫被称为“世界医学难题”,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2‰-4‰,通常以每1000名活产儿中脑瘫患儿数目表示。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的发生率不仅没有减少,而有增多的趋势。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字,我国目前有脑瘫病人600余万。脑瘫的致残率很高,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瘫患儿及其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均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
谈起哪些原因会导致脑瘫,高晓群介绍说,导致脑瘫的因素有多种,但归纳起来是八个字:即早产、窒息、产伤、黄疸。
记者了解到,脑瘫患儿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可分为6种类型,即: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脑瘫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主要表现是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站立时全身紧张,足尖着地,足跟悬空,走路时呈剪刀步态,检查时双腿向左右分开困难,活动踝关节时脚抖,称为踝阵挛。
SPR手术迎战脑瘫“痉挛”
目前,我国在脑瘫外科治疗方面采用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 R手术)”,是世界各国的医学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漫长研究历程,在迎战脑瘫中共同研究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学者徐林博士将其引入我国,进行推广应用。
高晓群教授说,痉挛性脑瘫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痉挛、矫形和康复训练,而解除痉挛是整个治疗的关键。SPR手术是通过对脊神经后根的选择处理,长期稳定的解除肌肉痉挛,全面调整患者的肌张力,纠正由肌肉痉挛引起的肢体动力性畸形。
脑瘫为什么会导致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的机理是什么?神经电生理研究证实,在大脑内部的网状结构中,有一个能使肌肉紧张、肌张力增高的“易化区”,又有一个与易化区拮抗的能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的“抑制区”。正常情况下,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着全身肌张力的平衡。痉挛性脑瘫患者是由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受损,对“抑制区”的兴奋作用减弱,使抑制区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能与“易化区”拮抗,使“易化区”的功能亢进,通过下行通路,使脊髓牵张反射过强,导致肌肉紧张,肌张力增高。
SPR解除肌痉挛、肌张力增高的机理是,在参与肢体痉挛、肌张力增高的神经环路中(r-环路),脊神经后根中的Ia纤维起主要作用,是导致肌痉挛、肌张力增高的“祸根”,SPR手术是通过神经阈值测量仪寻找出这类“祸根”,根据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的程度,部分切断,减少了肌肉感受器(肌梭)经过Ia纤维向中枢传递的异常信息。这就缓解了肌肉痉挛,降低了过高的肌张力,为患者创造了肢体运动康复的基础。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支配肌肉运动,SPR手术不切断前根,故不会影响肢体运动,更不可能出现肢体瘫痪。
高晓群介绍到,对于累及全身的混合性脑瘫,在给患者施行SPR手术的基础上,再附加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分离术,能起到缓解上半身痉挛的良好效果。采用这种术式后,大多数病人上肢体痉挛改善较下肢明显,肢体转温,从不能持物到手指、关节能伸屈拿取物品,步态变稳重,尤其是吞咽功能得以改善。
记者了解到,脑瘫“痉挛”的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太大,又不能完全解除肌张力,一直没有被推广。但是,针剂却在国外很受推崇,通过微量泵直接注入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能很好地解决肢体痉挛,已经成为国外脑瘫保守治疗的主流方式,但在国内还没有推广。其原因每年的维护成本达2-3万元,高额的经济支出阻碍了此项技术的普及。
安慰性治疗使患儿受害且浪费资源
记者问迄今有没有药物能治愈脑性瘫痪?高晓群教授回答说,脑瘫并非吃药、打针、就能能治好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治愈脑瘫。
关于神经修复治疗,高晓群说,神经修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和干细胞移植等。目的在于利用各种神经修复手段在神经受损后尽可能的修复“受伤”的神经细胞,但是绝不是已经死亡的神经细胞,因为目前神经科学界,“神经细胞不可再生”的定论还没有被打破。神经修复的另一种理论是,让存活下来的神经细胞发育的更好,以替代损伤掉的神经细胞的作用。
我们已知这些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在人的脑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液中间有一个起过滤作用的结构,称血脑屏障,防止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保护脑细胞不受损伤。在新生儿时期,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等也能起到一些促使受损伤神经细胞修复的积极作用。但是,有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出生3个月以后再用则没有疗效。因为在出生3个月以后,血脑屏障已经发育完善,这些神经营养药物就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接触不到神经细胞,怎么能有疗效呢。因此,3个月以后,再给脑瘫儿童用神经营养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迎合病人家属心理的安慰治疗。用得越多,浪费越大。
目前,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是在寻找出能携带这些神经营养药物的载体,让载体抓住药物,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液中,作用于亚健康状态的神经细胞,促使他们恢复功能。
因为白血病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使干细胞一时成为“神药”,似乎所有原来不能解决的疾病都会被干细胞所攻克。但就神经系统而言,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干细胞如何到达指定部位?一些不负责的医疗机构用类似输血的方式移植,试问如何透过血脑屏障?一些更“聪明”的医疗单位用立体定向注射,想注射到那个部位就注射到那个部位。那么干细胞如何长成为我们希望的细胞,又如何和旧的细胞发生信号联系呢。似乎没有科学的答复,有的只是个别病例的信誓旦旦的疗效。
因此,脑瘫的干细胞治疗第一没有科学的依据;第二即使干细胞能修复神经系统也解决不了脑瘫。因为脑瘫的主要肢体症状是由于在神经损伤后痉挛的肌肉与骨骼发育的不同步导致的。
脑瘫康复训练十分重要
高晓群就脑瘫康复训练建议说,一旦小儿确诊为脑瘫,有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就开始了,父母都会主动或被动的给予康复训练,不能站的练站;不能走的,想办法扶着、拉着他走路;不能抓东西的,用各种办法诱惑其抓握。从脑瘫被人们认识,这类治疗就一直在持续,应该说这是对症治疗中最成熟、最实用的辅助治疗方式。
脑瘫的支具辅助治疗,是在康复间隙利用各种支具防止肢体变形,但是把变形的问题解决了,而运动关节的活动也给妨碍了,原则上讲对于痉挛性脑瘫,非必要,不主张过早的支具治疗。
SPR手术和矫形手术使肢体痉挛缓解,肌张力接近正常,换句话说也就是患儿的腿放松了、脚放平了,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但是,术后效果还需要加强锻炼残余的肌力来保证。术后康复是为了把不正确的体型姿势调整过来,避免患者出现畸形。通过康复增加肢体的肌力稳定性及协调性等。即使手术很成功,如果康复训练跟不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把受到限制和没有发育好的肌力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康复起来,使患者能够重新站起来达到行走的目的。SPR术前与术后康复是有区别的。术前的康复主要是从降低肌张力和牵拉肌腱和韧带为主,使之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只是短暂的,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般在停止康复一段时间就会反复,还会使肢体的畸形越发严重。而术后康复主要是通过手术解除了患者肢体痉挛之后,把受到限制和没有发育好的肌力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康复起来,使患者能够重新站起来达到行走的目的。
所以术前和术后的康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康复方法。医生应为每位患儿量身定做最适合其个体的康复方案,采用综合康复技术,多角度、全方位激活脑瘫儿童神经系统,真正体现了快乐康复,全面进步的当今最先进康复理念。
高晓群简介:
高晓群,男,1953年8月生。医学博士。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医学院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主任。
高晓群先后承担国家973攻关计划分课题一项,承担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一项,教育部博导基金一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一项。近年来获科研经费资助150万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 I论文五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三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三项。培养博士研究生六名,硕士研究生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