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谢慧敏
杨开忠
现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兼任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处于“金十字架”区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引领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湖北武汉,又恰好位于“金十字架”的交叉点,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部,除与其它中部城市群竞争外,还要面对沿边地区也就是西部城市群的快速崛起。如果不加快发展,很容易陷入“空心化”,成为被边缘化的“政策洼地”。
■以武汉为节点,借助汉新欧可进入欧亚大陆桥;而以长沙为节点,借助沪昆高速,可对接昆明进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要突破各自为政、“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个状态,关键是发挥市场的力量,破除行政藩篱,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0年前我国就开始规划长江经济带
记者:长江经济带提出已近30年。作为长期从事区域研究的经济学家,您对这个历史怎么看?
杨开忠:国家对长江流域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早在1984年,受国务院委派,我的老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孙尚清,就曾带队赴长江流域考察。在写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孙老师第一次系统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沿长江建设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产业密集带”,以上海、武汉、南京为中心,辐射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大力发展长江水运,使之成为兼具生产性与公益性的交通运输通道。
报告中,孙尚清还将湖北武汉定位为“长江水系的中心枢纽”,认为“武汉搞不活,不仅影响产业密集带发展,而且影响中国经济带向西转移,进而影响大西南的开发”。
1993年,孙尚清再次溯江而上,考察沿江七省一市。后来形成的报告中,他再度提出:以交通、流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开放开发;利用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区。
两次考察,不少成果最终写入国家“九五”和“十五”发展计划,并成为指导长江流域发展的纲领性意见。
内陆最重要的城市群
记者:长江流域自东向西,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对于崛起中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您怎么看待它的发展前景?
杨开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我国内陆最重要的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它恰好位于沿长江“一横”与京哈京广“一纵”的交汇处,我称之为中国的“金十字架”区域,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为什么说是“金十字架”呢?首先从“两横”来看,无论资源禀赋还是发展潜力,沿长江通道这“一横”,都要明显重于另外“一横”,也就是陆桥通道(即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而就“三纵”来看,沿海具先发优势不用说,京哈京广这“一纵”的开发潜力,也明显要大于另外的“一纵”包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金十字架”区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引领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湖北武汉,又恰好位于“金十字架”的交叉点,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此外,长中群还位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结合部,是距离沿海发达地区最近的内地城市群,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群”雄并起
长江中游谨防“政策洼地”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同时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有学者认为,“群”雄并起之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或将失去政策优势。您对此怎么看?
杨开忠:的确如此,“群”雄并起,不进则退。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部,除与其它中部城市群竞争外,还要面对沿边地区也就是西部城市群的快速崛起。如果不加快发展,很容易陷入“空心化”,成为被边缘化的“政策洼地”。
就目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最大竞争对手是成渝城市群。后者不仅同处长江经济带,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特别是渝新欧、蓉欧铁路干线的开行,使得成渝由内陆城市直接变身面向欧洲的口岸城市,亚欧大陆腹地为之所用。此外,成渝紧挨云贵,距离广西也不远,可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自贸区,成为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地区。其开放的空间越大,发展的机遇就越多。
当务之急是继续提升功能定位
记者: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长江中游城市群又该如何“中游突围”?
杨开忠:关键就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打造一个更高端、更高效、更具辐射力的城市群。
和成渝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仍偏低。以武汉为例,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武汉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直到近年来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才陆续加入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等高端功能定位。反观重庆,早在2009年就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支持。
因此,长中群的当务之急是继续提升功能定位。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教、产业等优势,将原有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提升至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金融、贸易等高等级功能,打造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这是其一。
其二,按照“点线面”原则,优化城市群空间及产业布局。所谓点,就是要打造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要重点发展武汉、长沙等核心城市,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大带小,对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进行梯度建设。所谓线,就是要依托交通线打造产业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应该以京哈京广、沪蓉为主开发轴,京九、沪昆为次开发轴,沿线布局产业和城镇。所谓面,就是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就重点开发;该生态保护的,则严禁开发。
其三,打破资源分散、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确保各种要素顺畅、高效流动。
其四,加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建设向西的开放通道。特别要加强与昆明、南宁的对接,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发展空间。
加强合作、抱团发展
记者:关于提升功能定位,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杨开忠:核心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武汉和长沙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提升功能定位。
以交通为例,长江中游地区尽管铁路、公路、水运比较发达,但航空建设相对滞后,不仅旅客吞吐量明显落后于长江上游的成都、昆明,就连货运吞吐量也不及周边的郑州。怎么追赶,关键还是抱团合作。比如武汉天河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居中部首位,而长沙黄花机场的旅客年吞吐量也是中部第一。两个机场之间,高铁距离不过一个多小时,完全可以通过搭建快速通道、实现客源共享等方式,联手打造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甚至门户机场。
再比如,在建设开放阵地方面,武汉、长沙尽管地处内陆,也各有优势:以武汉为节点,借助汉新欧可进入欧亚大陆桥;而以长沙为节点,借助沪昆高速,可对接昆明进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两地若抱团合作,资源共享,必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开更多的开放通道。
以市场之力突破“一亩三分地”
记者:讲到抱团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谈到京津冀一体化时,特别强调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长江中游城市群自启动以来,尽管一体化推进取得了不错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障碍。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杨开忠: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要突破各自为政、“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个状态,关键是发挥市场的力量,破除行政藩篱,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建立开放统一的区域大市场,确保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比如,能否通过共同拟定“负面清单”的方式,实现共同的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市场监管机制;再比如,能否探索跨区域的户籍准入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第二,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群建设,凡社会组织能办的,一律交由社会组织办,政府主动放权,舍得放权。
第三,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发展委员会,共同发起设立专门基金、政策性银行。
第四,建立高规格、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决策、难点问题、战略创新等进行咨询。比如美国一些大都市城市群设立的规划组织MPO,专门负责跨区域的交通规划,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