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姬亚平:自觉而理性地选择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专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姬亚平
王比学//www.workercn.cn2014-07-3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今年3月,中办和国办又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应该肯定,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合力。但现实中,还是有人对信访存在种种误解,宁可相信权力而不相信法律。如何扭转这种局面,7月25日,记者专访了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姬亚平。他认为,只有从制度上真正保障司法公正,人们才会越来越少采用信访的方式实现权利救济,从而自觉和理性地选择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

  记者:有人说,信访制度是一种人治制度,应该取消,您怎么看?

  姬亚平:信访的确是一种具有人治特征的制度,但是,信访制度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要进行改革的问题。《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提出,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可是现在,司法渠道仍然不够畅通,许多案件对于老百姓来讲,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信访。我平时也会代理一些案件或者为老百姓提供一些法律咨询,很多事情本来就该法院受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法院不受理,老百姓才上访。因此,要保障司法渠道的畅通,司法必须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才能平衡各方面的社会利益,从而救济老百姓的权益。

  记者:为什么一方面从全国到地方有各种层次的“大接访”,而另一方面,还是有人越级上访?

  姬亚平: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与转型,大量结构性矛盾不断滋生,这些矛盾在当地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导致越级上访。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无视百姓疾苦,损害百姓利益。加之正式救济渠道又堵塞、失灵,他们只能通过信访来解决问题。

  同时,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日渐增强,对于政府及其官员对其权益造成的损害与司法不公,不再忍气吞声,总想通过信访寻求救济。尽管有种种阻力,当事人仍然铤而走险,进行维权。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有个别人利用信访谋取额外的利益。

  记者:如何让信访制度走出困境?

  姬亚平:我国已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救济性法律,从长远看,信访者的诉求表达与权益救济功能完全可以在法治渠道内实现。因此,要发挥行政复议的主渠道作用。对于当事人而言,行政复议具有高效率、广覆盖、不收费的优势。

  《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强调,政法机关要依法纠正执法差错,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对于政法机关而言,必须树立司法的权威性,培育司法公信力。尤其是人民法院及其生效裁判的公信力更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服从的基础。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