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可以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二者之间互为关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与主要目的。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式来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宗旨。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则必须依托于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党和政府的决策、行政、监督等各个环节中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群众路线在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各个层面都能够表现出来。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内涵阐释为决策公信、行政公信和监督公信三个方面。在决策过程中,要切实让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决策中来。如召开各级代表大会,一定要让利益相关的群体参与决策,而不能是政府的单方面决定。在制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时,一定要召开听证会,真正做到听民声、解民情、贴民心。在决策后,也一定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了解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是否为群众带来真正的福利。如果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政策不适合地方的具体情况,一定要有纠错和问责机制。要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政府的决心和诚意,才可能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信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有决心,而且要落实到党政工作的实际行动中来。为此,我们党和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切实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首先,通过转变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落实群众路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而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建设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政党体制。因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利益需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可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体制上实现改革的目标。党和政府要实现体制的创新,必须不断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专家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可能深入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在建设服务型政党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党和政府的服务对象是谁,即我们“依靠谁”和“为了谁”。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唯有如此,才能够体现出党和政府的宗旨意识和根本利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党的转变,必须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政府执政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党的形象、关心党的事业发展的责任感。
其次,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形成思想的共识,加深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有些领域之所以矛盾容易激发,除了利益导向的因素之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缺乏共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将群众路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斗争中来。政府工作人员应力戒高高在上、闭门造车的行政方式,多与群众接触,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思想动向,善于与群众达成共识。
最后,在立法、行政和监督各个环节引入群众参与机制,将群众路线制度化、常态化,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提高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群众参与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在立法、行政和监督环节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群众路线就是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将群众路线制度化、常态化,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建设的热情。让人民群众以多种形式参与政策制定和政府绩效的考评过程,对权力的运行予以监督。让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够使人民群众认同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只有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只有将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路线,将公信力建设作为政府的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志,才能够保证我们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