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一份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纸上,每当看到涉及职工利益的文字,甘肃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学春都会用笔重重画上两道横线。
“这些,都为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他说,工会的应对之策,一大关键是要“接地气”,转变工作作风。
《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对于工会来说,改进工作作风尤其重要。工会组织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把更多职工群众吸引到工会中来,把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吕国泉说。
吕国泉的另一个身份是全总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坦言:“我们下基层调研时,听到了职工的许多真心话,有些意见建议比较集中,也很尖锐。”
比如,职工们反映,有的地方工会组织建立起来了,牌子挂出去了,但常常是“自拉自唱”,做工作也是蜻蜓点水,实际效果不明显。
全总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印证了这个说法。该调查显示,有19.4%的企业职工不知道工会主席的办公地点,17.9%的职工不知道本单位工会主席的姓名,而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职工倾向求助工会的比例仅占33.7%。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院长刘元文教授表示,近年来各级工会在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上述调查状况已得到明显改观。但也必须正视:一些工会组织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机关化、行政化作风,少数工会干部在工作上浅尝辄止,等等。
“行政化是工会组织脱离职工群众的最大危险之所在。”刘元文建议,工会干部要走出高楼大院,破除衙门作风,更多地到基层一线去、到职工群众中去,问问他们的利益诉求,听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帮他们排忧解难。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总日前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积极推动解决职工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把工会组织切实建设成为“职工之家”,把广大工会干部锤炼成为听党话、跟党走、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
如今,中国工会已拥有266.5万个基层工会组织、2.8亿工会会员;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已达289.9万家,覆盖职工1.44亿人。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成为工会新的重要课题。
吕国泉表示,我们不仅要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还要努力提高工会组建质量;不仅要摆正代表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立场,还要有能力替职工说话办事;不仅要做大做强送温暖、困难帮扶、金秋助学等工作品牌,还要为职工提供更多精神性、发展性服务。
“工会工作必须让职工满意,而不是只让老板满意。”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会主席邓长辉说。曾经,该公司为节约成本用破旧的大巴车作为班车。职工反映,大冬天坐着透风车,到公司“心都凉了”。邓长辉选了最远的班车线路坐了一个多小时,脚都冻木了,急忙向公司反映。此后不久,公司便更换了空调大巴。
“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的特点,就是心要离职工更近,主动作为,给职工‘送温暖、送公平、送希望’。”已经当了14年工会主席的邓长辉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则强调,在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双亮”等做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建设。例如,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将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由企业层级推向区域和行业层级;加强工会参与劳动关系矛盾源头治理、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和能力建设,等等。
“应以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工会作用发挥充分不充分为标尺,全面审视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职工需求的变化,创新与现实情况相匹配、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手段。”吕国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