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务实有效的精神扎扎实实改善民生
吴忠民//www.workercn.cn2013-12-2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事情。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民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社会必然会出现诸如改革缺乏支撑基础、经济发展乏力以及社会矛盾日益加重的现象。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状况能否得到应有的改善。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使全体人民认同改革并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否则,如果多数人长期没有从改革当中获益,就会对改革产生一种疏远和冷漠的态度,改革就难以成功。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才能大面积地增加人民收入,形成大面积有效的消费内需拉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量。只有通过改善民生,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社会各个群体之间才有可能形成社会共识,实现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减小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空间。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才能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从而为社会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我们党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为人民谋利益,既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执政而执政,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执政。党和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两者的关系应当是高度契合、共同增进的。我们党的前途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一个执政党一旦长期脱离了人民,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关切,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进而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目前,人民最大的利益关切就是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其关键取决于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的宗旨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体现出来的。不能否认,一些地方、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因为官僚主义、长官意志严重,有时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估,就想当然地设定一个目标,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自然就是人民的目标。由于这种目标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因而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诸如损害民众利益、损害执政党公信力等负面效应。我们应当先弄清人民的所思所想,弄清人民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什么,然后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而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想法取代群众的想法。

  民生问题并非笼统、抽象的,是十分现实、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善民生,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民众越重视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普遍希望的,就是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重在做实做深做细做透,需要我们以务实有效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改善民生的工作。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改善民生工作当中的形式主义做法。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尽管将改善民生的口号提得很响,但在观念上对民生问题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上也没有真正大的举动,而只是流于“应付”,流于做表面文章,因而最终必然会延误民生的改善。只有在观念上重视民生问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重视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将改善民生的工作抓实抓牢抓细,特别是有必要将民生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具有约束性的指标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就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一件与现代化进程相伴始终的事情,改善民生是一件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情,改善民生是执政党的宗旨所在、职责所在,必须常抓不懈,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