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巨轮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梳理这一年的执政路线图,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到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到“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无论是“布点”还是“铺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陆续展现,自信、务实、为民的执政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
自信:“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是浓缩了上下百年、囊括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盆景”,未来十年面临绕不开的“惊险一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面对“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深水区中劈波斩浪、一路向前。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同志用这铿锵有力的宣示,向世人传递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也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无比坚定的自信。
一年来,无论是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三个必将”,还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三个共同享有”,无论是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对我国发展的“充满信心”,还是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的“三个充分信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自信的执政勇气,赢得人民群众信任,获得国际社会赞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种自信来自哪儿?
一是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著名的“鞋子论”,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60多年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华民族170多年发展总结和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道路决定命运,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民族复兴中国梦必将实现。
二是源于对自身执政能力的自信。我们党已经在全国执政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具备很高的执政能力,这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好政提供了宝贵财富。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都是从基层一步一台阶干上来的,有综合全面的素质和丰富历久的磨砺。网络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揭示了“中国功夫”式长期锻炼的选贤任能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大队支部书记起步,先后担任了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等多个岗位,到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世情、国情、党情有准确把握,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有充分自信。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这样评价:“他给我的印象是睿智,富有远见,头脑清醒,自信,对国际和国内问题都有着良好的判断。”
三是源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党的生命所在,也说出了他们的信心之源。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产生,经过了反复讨论、协商、酝酿,并依照程序由2000多名党代表、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了8500多万党员、13亿人民的意志,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受到亿万民众的拥戴。有了群众的支持,执政就好比有了坚强的“铜墙铁壁”,又怎能不自信呢!
务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古往今来,凡事兴于实,败于虚。盛唐宰相姚崇,临终前总结为政经验,只言及“崇实充实”四个字。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方向目标十分明确,怎么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并向全党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知难行更难,做到知行合一,既要说到也要付诸行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即知即改、立说立行”……这些朗朗上口、掷地有声的短句,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务实笃行的为政理念,更体现出一种真抓实干的务实行动,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目标实。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阵痛调整期。如何实现换挡、转型升级呢?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7.5%的增速目标,统筹考虑了有利条件、不利因素,既不盲目也给人以信心。近一年事实表明,当前实际增速处于预期合理区间,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也没有超出“上限”,迈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步。
——举措实。一年来,数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宽带中国”战略阔步启航;“营改增”试点全国推开,先行试点的9省市减税超过500亿元;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13个重点区域,史上最严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出台……一项项求真务实的雷霆之举,开拓出一个个广阔的工作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明确了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有专家统计,《决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并要求2020年前完成本轮改革任务。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决定》涉及范围之广、表述之具体,展现了中国领导人致力于改革的坚定意志。
——作风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经亮相、一开始工作,就迅速作出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从文风会风改起,从小事小节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手,抓住了作风建设的要害。“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设红毯,轻车简从,与群众相伴而行。如今,会期缩短了,开会不念稿了,公款吃喝少了,奢靡之风成了过街老鼠……坏风气正在消减、好风气正在形成。“中央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开局令人振奋,完全可以用6个字概括:亲民、务实、自律……”网民如此评价。
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处在他心中的最高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400个日日夜夜,中央领导深入河北阜平山区踏雪“访真贫”,来到“瘠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问民生,走进首都北京工地“夫妻房”关心农民工,探访湖北恩施农村记下“烦心事”,穿上陕西老乡赠送的布鞋“走百姓路”,在山东济南叮嘱从事家政服务的“阳光大姐”……风雨兼程的足迹,展现出强烈的“为民情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的前提,是读懂人民。当历史发展标注出全面小康的崭新目标,人民期待什么?“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这“十个更”,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也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民生清单。
“抓民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为民的关键,是有改善民生的措施。一年来,启动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异地高考破冰,提高重点大学农村子弟比例;整合食品监管职能,捍卫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司法改革,努力让每个案件体现公平正义;大病保险扩容,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拉开新一轮棚改帷幕,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这一系列措施,无不是以“民生”为关键词,诠释着“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的理念,努力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为民的目的,是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2013年1至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18%,人们的“饭碗”多了起来;城乡居民收入为20169元、7627元,分别同比名义增长9.5%、12.5%,把GDP增长甩在身后,大家“腰包”鼓了起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至280元,13.4亿人看病能报销,社会保障网密了起来;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房620万套、基本建成410万套,安排棚户区改造304万户,“忧居”变“宜居”。一个个民生的朴素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句话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人民将满怀信心地走上实现国家梦、个人梦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