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改革应大胆触及要害利益关系
//www.workercn.cn2014-06-10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四月,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一部厚重的经济学专著,书名叫《21世纪的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同名著作的英文版。该书一经问世,立即占据了美国严肃类畅销书的榜首,引起各方的关注。

  这部当代的资本论之所以能走红,关键在于揭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收入分配问题,并从正面回答了西方世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尽管该书有争议,但触及了西方社会的重要利益关系。事实上,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有利益关系,收入分配只是这种利益关系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福利、机会、竞争、权利等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大胆推进改革,若换一种语境方式来描述,就是大胆触及利益关系,大胆重塑利益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决效率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又要解决利益失衡问题,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如果改革只是一味地追求效率提高,忽视利益关系的调节,不仅有悖改革的初衷,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当今时代,包容性增长是主流的发展理念,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注重调节各方利益关系,让各个群体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各种形式的利益关系失衡。有的利益关系不协调是一种固有的利益失衡,由于种种原因,历经30多年的改革没有触及,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还有的不协调则是伴随经济转型和制度转型新生的,而且是利用了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制度转型的机会而萌生,是对改革的一种负面背书。例如,长期以来,有相当多的旧有权力部门或权力的附属部门“转型”变成了企业,这些企业手握大量独特的资源,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甚至垄断经营着某种行业,同时又根据市场标准甚至超标准分配自身利益,享受市场化分配的好处。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关系被社会深恶痛绝,但却长期被默认,理应在这次新的一轮改革中被触及冲破。

  深化改革不仅要大胆触及各种利益关系,破除各种不合理的利益行为,而且要敢于触及一些关键利益,从调节关键利益入手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在我国现阶段,最为关键的利益自然还是权力,尤其是政府的权力。如果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注重了一般的利益关系的调节,但政府行使权力依然没有受到约束和制约,整体的合理利益关系格局还是无法得到重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基本导向。对于前者,就是要还市场经济之本来面目,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第一角色地位,防止用权力替代市场的现象发生。对于后者,则是要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弥补市场失灵,保障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

  然而,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没有具体的改革举措并不会使这两句话成为现实。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客观现实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会自然地出现,必须要有制度作为保障。这个制度就是约束权力,规定权力的边界,还市场本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旧体制下以及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下,用权力替代市场则会非常容易地发生,只要有权力者存在以及行使权力的制度存在,就有可能出现用权力替代市场。

  以权力替代市场,既是因原有利益关系作祟,如依靠权力维护原有权威,甚至通过权力寻租,也因不当的政绩观起作用,追求一些标志性的政绩。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总是不大相信市场,或是觉得自己比市场更高明,常常热衷于通过权力来直接干预市场,直接配置资源。许多地方政府所抓的重点产业高度雷同,总是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结果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许多城市的市政建设总是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大而无当的“中央公园”(许多城市还不止一个),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城市失去个性,这些都反映了权力违背市场的一厢情愿,人为造成市场的扭曲。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对权力(主要是公权)这一最为关键的利益加以适当地限制,缩小权力应用于市场的边界。直接地说,在经济领域政府部门就是要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把审批经济缩小到最小的范围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最得人心的话,其实也适用于对各种权力的应用。减少权力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可能会引起一些政府部门的不适应,以及一些行政官员的失落感,但市场经济本应如此,而且这样做可以使政府把精力更加集中于本应加强的职能上。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破除一些原有的利益,还要增进一些新的利益,为社会增添正能量。当前最需要增进的利益就是劳动者的收入与福利,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占比例。国富民尚不富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也是利益关系不均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必须迅速扭转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21世纪的资本论》这部书揭示了西方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现象,给我们以警钟提醒,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们也要正视资本与劳动、国家与民众的收入分配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并非相对轻缓。

  (作者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