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实践与思考
近期,省委罗志军书记在常调研时强调,常州要继续发扬想改革、敢改革、会改革的传统,先落子,快起步,特别是用好产城融合试点试验平台,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子。作为曾经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开路先锋,常州将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跨越发展“新的起跑线”、转型发展“新的加速器”,积极稳妥、协调有序推进重要领域改革,重点做好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这篇大文章,打造常州转型跨越的“升级版”。
一、突出以人为本,把握产城融合的核心理念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相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表明,产城关系大致都会经历产城组合——产城结合——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产业与城市的简单组合、初步结合都只能解决产城的相对割裂问题,而不能解决产城的良性互动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城市病”接踵而来。而产城融合则着眼于“人”这个核心,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满足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使人、产、城三者之间和谐共进、持续向上、充满活力,特别是要在发展产业、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优化城乡生态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城乡文明的传承,重视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这才是一个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所在、价值所在。因此,我们把产城融合不仅看作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的新渠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更是把产城融合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常州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发展新模式,通过改革破解难题、释放活力、增创优势。
二、突出改革创新,构建产城融合的体制机制
实现产城的有机融合,关键还是要推动涉及人、产、城的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叠加作用,加快人口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的平衡配置,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形成人、产、城的深度耦合,努力实现1+1>2的效应。一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使优势明显的常州民营经济更大力度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增长与就业增长“双提升”;二是以“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改革试验区为示范,加快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机制,推动三次产业的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促进高端产业与高素质人口“双集聚”;三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开发空间科学优化和土地利用节约高效,完善城乡功能布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有效吸引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领域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在启动“生态绿城”建设、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制度体系,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构建协调兼容、和谐宜居、满足人的需求的城市生态;六是创新地方金融体系和金融支持政策,激发和拓展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融资方式,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交易。更重要的是探索产城融合的政绩评价、综合考核等配套政策和机制办法,保障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三、突出有序推进,探索产城融合的突破路径
推进产城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规划先行、试点推开、探索规律,才能形成有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改革试点任务。首先必须形成一套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将产城融合作为城市规划的主导理念,打破各领域、各板块、各条线的界限,统筹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文明规划的平衡衔接、有效融合,加快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套图、一盘棋,使常州的发展建设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成长、健康可控的平衡状态。其次必须推开一套产城融合的试点模型,遵循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原则从四个层面加快实施,即园区拓展转化,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较大规模的专题园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型区域发展为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区域;新城完善转换,如北部新城、钟楼新城及市级中心镇等新城区、新市镇,使之具有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消费、居住、娱乐等功能;城市更新转变,使现有中心城市和城市副中心不断提升满足更高端新产业、更多元新人口的新兴城市服务体系;城乡整体转型,构建起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让城乡居民能在不同的空间单元中就近、舒适地生活、就业、居住、休闲。再者必须探索一套产城融合的指标系统,充分借鉴国内外产城融合程度较高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产城融合相关的人口集聚、产业规模、用地效率、不同区域城市功能匹配程度等方面,合理确定一些能够衡量、可以测算、易于理解、贴近感受的指标,方便工作推进和阶段评价,在此基础上参照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经验,努力形成一套可量化、可监测、可修订的指标系统,便于鉴定、考核、复制和推广。
常州产城融合正坚实起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牢牢把握机遇,加强策略研究、规划设计、方案制定、路径探索,加快资源整合和机制改革,以人为核心,促进产城融合升级,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常州之路。
(作者为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