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就不能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两个不可替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哲学社会科学置于更宏大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历史中来审视,定调子、指路子、起步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及今后发展中至为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无论是讲述中国故事还是解决中国问题,无论是阐发中国道路还是梳理中国经验,都需要中国学术、中国表达和中国声音。尤其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个时代需要理论也一定能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哲学社会科学更要无愧时代、不负人民,承载起历史赋予的艰巨职责和神圣使命。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要怎么走,又要走向哪里?“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方向已明,道路已定,但要真正支撑起响当当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基础和依托。
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快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强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作为内容的理论学术观点要与时俱进,同样的,作为形式的话语表达也要适时适势做好转换。提升中国表达,要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要既接续传统又观照当下,用融通中外古今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表述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形成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中国表达,要有底气、有思想、有自信,要有感染力、有影响力、有主导权。唯此,才能尽早告别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尽早改变当前“西强东弱”“他大我小”的国际话语权格局。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体系成熟的标志,是实力充盈的象征,更是理论自信的表现。我国已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强国,还需要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改变“学术远离政治与政治隔离学术”状况 | 2014-04-14 |
在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创新中国话语 | 2014-04-14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 2014-04-14 |
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 2014-04-14 |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在建设上下功夫 | 2014-04-14 |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2014-04-14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 2014-04-14 |
中国,汇聚世界马克思主义最强音 | 2014-04-14 |
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创新的思考 | 2014-04-14 |
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 2014-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