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与实践发展及历史任务的这种迫切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就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推动。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学术远离政治与政治隔离学术并存。一方面,当前相当部分领域的学术研究存在很大程度的去政治化趋向。这种远离政治的研究关心的往往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判断到判断,游弋于纯粹思辨王国的抽象理论问题,对于中国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现实政治基本上是不置一问的,对于党的创新理论既不关心,也无兴趣。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术刻意、主动疏离甚至排斥政治的局面,更谈不上对政治创新理论的关注、研究与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学术界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也存在重视、吸收不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界的前沿创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与转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深刻性、严谨性、前瞻性方面缺乏足够的学理支持,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政治相对隔离学术的问题。
其二,当前的理论研究存在一种盲目崇拜西方学术的倾向。在目前中国学术界,西方学术的话语范式大行其道。好像不使用西方话语,就不是学问,就不是在搞学术,就不会表达与思考。不少研究者受西方学术话语范式的支配,惯于用西方概念裁剪中国社会,任意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实,而不善于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变革与发展现实。实际上,这种对西方学术话语的神化现象存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
其三,对于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度学理研究、提升不够,相反,研究中的宣传性、口号性色彩较浓。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尚缺乏有深度与说服力的学理阐释,系统的学术研究不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深入揭示。相反,政策性、浅层次、低水平、宣传性、重复性的成果过多。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应景性、应付式的研究层次与水平上是无法实质性地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化的。
■解决问题必须把握其症结
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大致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研究方式有局限,评价体系有缺陷。思想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中国的学术研究应该聚焦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但现在较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往往不接地气,封闭在书斋之中读文本、搞研究、重思辨,脱离实践、脱离现实、脱离民众的情况比较严重。与这种研究现状相对应的,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当作学术和学问,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毫无学问可言,只能是一种政治宣传,好像只有象牙塔中不涉及现实特别是政治的纯粹理论研究才是真正的学术,而一旦涉及现实特别是政治,研究好像就缺乏学术味道。二是学术评价标准上的过分西方化。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的学术研究机构都把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举凡职称评定、评奖、课题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与此挂钩。而在国内某些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如果没有海外研究经历就很难得到提拔、重用。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在学术评价标准方面,我们仍存在盲目的西方崇拜。
其二,由于在研究方式与评价体系上存在问题,当前学界某些研究者在学术态度上沉溺于抽象理论的高深玄妙或西方话语的单纯贩卖,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卖自夸、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现象普遍存在。某些研究者某种程度上缺乏真正严肃、认真、谦逊、严谨面向现实和中国问题的学术态度。
其三,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价值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实践的引领作用,及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我们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能”?对于这一点,中国的学术精英应有充分的自觉、自信而绝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党的创新理论不断的深入研究,把握中国成果的理论密码,是当前中国学术界无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
其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宏伟蓝图与具体目标,但相对于蓝图的宏伟与目标的远大,现实的改革发展进程还存在诸多复杂的矛盾与问题。这样就在党的理论所提出的蓝图目标与改革现实问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由于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间存在这种脱节,由于改革攻坚阶段复杂的矛盾与问题的大量集中暴露而又难以及时化解,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某些研究者对于党和政府的认同度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对党的创新理论本身不感兴趣乃至在研究中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
■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要有效推进和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推动学术研究群体转变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广大专家学者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根植于中国自身实践的理论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而只有解决了中国问题的理论才真正具有创新与发展的生命力;要深入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的引领作用,自觉体认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同样是学问,并且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与每个国人命运也息息相关的大学问;还要使专家学者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前提性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标准。在学术评价的机制与标准方面,必须打破只有纯粹抽象的“象牙塔”式研究才是学问的偏狭认识,打破只有追随西方话语才是学问的错误认识。通过健全学术评价标准与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一方面,推动学界对实践问题的关切与研究的深入,推动学术研究群体走出书斋、接触社会,了解、阅读实践之书、生活之书。另一方面,推动学界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的不断深化,努力打造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述语言,并使之转化、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之中。
其三,党在理论成果的创新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学术研究的状况,特别是把握各领域相关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尽可能及时地多吸收学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增加理论创新成果的学术含量与学理内涵,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融通转化,进一步巩固党的创新成果的理论基础、完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结构,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夯实学理根基。
其四,改变专家学者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即创造并提供条件,使广大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研,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使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切身感悟中,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自信,坚信思想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