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四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论述,饱含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自觉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的“饭碗”。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密切关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保持就业岗位、确保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要把人员安置作为重中之重,加强转岗就业培训,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快推进技工大省建设,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必须着力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我省连续10年实施民生工程,有力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要继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推进项目选择科学化、资金保障多元化、过程管控常态化、建后管养长效化、结果考核精准化。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要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发掘徽文化时代内涵,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要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要健全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质量和水平,确保把贫困人口全部纳进来,决不能出现一户一人“被脱贫”的现象,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要加快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着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着力加大对因病因残致贫人口的保障力度。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推动相关资源要素优先集聚、民生政策优先覆盖、重大项目优先布局,帮助老区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必须切实编好织牢公共安全网。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要牢记稳定是第一位的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当好“守门员”、把住“警戒线”,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要进一步打造“平安安徽”,深入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推进大会,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增进人民福祉作出了明确部署。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落实发展任务一样落实民生工作,不断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努力推动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确保全省人民如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