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视察时提出,希望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在新常态中寻求突破和发展,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河北打赢经济社会发展翻身仗,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所在。
新旧动能转换,势在必行
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资源禀赋、成本因素、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发生变化,其发展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新旧动能随之转换,这种转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河北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日益弱化,资源环境矛盾凸显。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河北要想打赢经济社会发展翻身仗,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及时主动调整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新动能、发掘新动能。
新旧动能转换是弥合地区差距,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京津冀乃至全国发展意义重大,但从目前看,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较大,制约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从人均GDP看,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了1.7万美元,而河北约为6500美元,大体相当于京津的40%。北京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资本服务化、技术精尖化趋势明显;天津航空航天、石化、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优势突出,产业趋于高端化、服务化;而河北以工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河北要缩小与京津的差距,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挖掘新动能中寻求突破。
新旧动能转换是破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两高一低”的产业结构,一直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制约。随着生态环境压力的加大,过去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再也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大力发展以绿色能源环保、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等为重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则是破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新动能,源自何处
新动能是针对旧动能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旧动能主要是指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推动方式,新动能则是指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推动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的是低成本资源、廉价劳动力和粗放式投资的拉动,这些拉动力已经成为旧动能。在新常态下,这些旧动能的拉动作用日益衰弱,培育新动能成为大势所趋,但新动能源自何处?
新动能的根源是高端需求。需求是人类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原生动力,脱离人的需求的任何行为,本质上说都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河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供给侧结构问题,即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存在中高端产品、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社会有效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催生对新动能的渴求。因此,新动能的根源是高端化的需求。培育新动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供给侧高端化满足需求侧高级化要求,进而培育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新动能的核心是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消耗,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传统产业面临着比较成本上升、新兴经济体替代等挑战,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扩张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尤其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必然趋势。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创新发展理念。
新动能的支撑是改革。改革滞后会导致体制机制不通畅,科技创新链条难以有效贯通,束缚和制约创新活动;会造成政策环境不够宽松,办事不方便、支持不到位,直接影响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科技创新是河北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其背后的原因是一些地方依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没有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滞后,机制体制不活,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挖掘新动能,实质就是打破旧体制机制,构建新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实现新动能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和粗放发展模式的负反馈机制,彻底扫除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藩篱。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路在何方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坚定决心和信心。不能用传统理论的教条禁锢新兴经济,必须对传统思维说“不”,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是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在政策上形成稳定导向。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但不实现转换就会成为长痛。如果在新旧交替过程中犹豫不决,政策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就会影响投资人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及其决策,很难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心,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改革定力,贯彻稳定持续的产业政策,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二是从工业化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工业化思维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特征;互联网思维以个性化、分众化为主要特征,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通过“体验”和“定制”实现价值链重构。只有具有互联网思维,才能大力发展众筹、众创、众包等商业模式,构建新的经济业态。
(二)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激发创新活力。新动能的发展潜力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强化体制机制的作用。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具有强大的惯性,要彻底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实现新动能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和粗放发展模式的负反馈机制。
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应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则,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的创造力。从旧动能到新动能,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最大瓶颈在于人的思维模式。在推动形成新动能的过程中,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土壤,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性,逐步消除制约新动能的瓶颈。
三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放宽新动能发展环境,加强对粗放模式发展的制约。通过开放服务业市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等各种措施,降低新动能培育成本,加强对旧动能的制约。
四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创新需要有宽松的外部环境,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要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对创新可能的失败给予更大的容忍度,坚决杜绝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要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的决心,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扎实工作、夯实基础,将创新作为长远战略贯彻始终。
(三)准确把握需求倾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需求结构的变化,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方向,通过做好“减法”“加法”和“乘法”,推进产品市场和科技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是做好“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进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市场出清,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二是做好“加法”,对那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要用超前的思维和战略眼光进行布局,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力推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绿色能源环保等高端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三是做好“乘法”,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提升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互联网系统,建设共享平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骏骨龙媒自不同 | 2014-02-10 |
适应新常态 促进新发展 | 2014-02-10 |
中国制度何以自信(之二) | 2014-02-10 |
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强军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 2014-02-10 |
夯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础 | 2014-02-10 |
树立问题意识 强化问题导向 | 2014-02-10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2014-02-10 |
把问题导向贯穿“两学一做”全过程 | 2014-02-10 |
以“两学一做”为引擎 开创工作新局面 | 2014-02-10 |
坚持“四让”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 | 2014-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