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李洪峰:论长征和长征精神
李洪峰
//www.workercn.cn2016-10-19来源:党建网
分享到:更多

  

  今年,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2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指明了方向。

    一、长征创造了历史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关于长征,我们党的最经典论述和最形象叙述,是由毛泽东完成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仅两个多月,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这也是毛泽东在长征之后的第一篇文章。毛泽东这个报告是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作的。就在这次政治局全会上,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重大论断。这也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源头。“这一次政治局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一次极关重要的会议。”毛泽东的这篇报告,虽然主题叫《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但报告阐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党和红军乃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来说,是有深远战略意义的。

  就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讲到了长征。这是毛泽东关于长征的最完整论述。一般地说,诗用形象思维,理论文章用逻辑思维,而在毛泽东这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贯通的。

  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首先把长征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作比较。他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这里只是讲的中央红军,而现在我们讲长征,是包括红军三大主力在内的。具体情况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11月,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党政机关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同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向西转移。据统计,红军各路部队的长征,共历时两年时间,行程六万五千余里,纵横十四个省。

  毛泽东在当时只能做历史比较,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国际比较。后来有的外国朋友把长征比作《圣经》中古犹太人出埃及,比作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比作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比作希腊远征波斯后的色诺芬大撤退。但比较来比较去,他们认为这些人类的远征都不能与中国长征相提并论。埃德加·斯诺说,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行军。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长征评选为一千年来影响世界的大事之一。

  长征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毛泽东长征诗词。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史诗般的长征和史诗般的毛泽东诗词相映生辉。长征期间,由于恶劣的环境所迫,毛泽东没有办法写文章。但是革命不幸诗人幸。艰苦卓绝、九死一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的长征,极大地激发、碰撞了毛泽东的澎湃诗情。长征期间,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毛泽东写下了九首诗词。其中,《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则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我曾经写过一幅联语:“史坛千秋两司马,词苑万古一毛公。”毛泽东诗词超绝古今,独步天下,开创了中华一代新诗风。其格局之大、襟怀之大、气魄之大,为古今中外所绝无仅有。毛泽东一生喜欢挑战,一生充满激情。他喜欢山、喜欢水、喜欢雪、喜欢梅花,他酷爱读书,尤其喜读历史和玩味记诵中国古典诗词,这些在毛泽东诗词中都有很自然的表现。大概由于长征主要是同山打交道的缘故,毛泽东这九首诗词几乎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写山,《十六字令三首》是写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写山,“山高路远坑深”是写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是写山,“横空出世,莽昆仑”是写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写山。《十六字令》是词牌中的小品,但这样的词牌也丝毫不能束缚毛泽东的如椽巨笔。毛泽东写道,“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虽然只有48个字,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绘就了如此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这是跨越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和冲天豪情,这是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的钢铁意志和乐观自信,这是迎接革命曙光的必胜信念和坚强决心。毛泽东诗词感染和激励了中国和世界的千千万万人、世世代代人。而毛泽东革命家的百折不挠、战略家的高瞻远瞩、理论家的博大精深和他作为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都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周恩来毕生喜爱毛泽东诗词,在二十六年总理生涯中,他散步的习惯就是背诵毛泽东诗词。由此,我联想到周恩来的工作精神和生命态度。一位外国友人曾经向周恩来总理请教养生之道。周恩来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每当想起他们,我就加倍努力地工作。如果要说养生之道,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毛泽东和周恩来是长征和中国革命贡献给中国的两位历史巨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的革命风范、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永远值得学习。

    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胜利

  毛泽东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是由第五次反“围剿”全局性失败而不得不进行的战略退却开始的。著名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菲利普·肖特在1999年出版的《毛泽东传》中写道:“1934年10月,当蒋介石的部队为了扼杀他们而推进包围圈时,共产党领导内部在极其痛苦地争论了几个月之后,红军放弃了他们的根据地,开始绝望的冒险,以避免全面的失败。他们穿越中国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跋涉,后来被赞美为‘长征’,这是逆境中的胆量、无私的纪律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的史诗般的标志。那时候,这件事被说得更富有新意,称为‘战略大转移’,不久又说是向西部进军。至于当时的计划就是一个,向湖南西北前进。因为在那里,当地的军阀一直提防蒋介石的野心,不愿与蒋介石合作,红军到那可与另一股共产党的力量会合,创造一个新的中央红色根据地,以代替他们正在丧失的这一个。”这个叙述是大体客观的。战略退却不是胜利进军,这是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斗争,胜负生死未卜、前途命运未卜。

  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出发时,总人数约20万人,最后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足5万人,牺牲15万人,平均四个人只有一个人到达陕北。牺牲最大的中央红军,出发时8.6万人,只有不到7000人到达陕北,平均十二个人就有十一个牺牲,而这批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当时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就是这样的一支正处在豆蔻年华的年轻队伍,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与敌人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而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长征中,红军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征服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聂荣臻元帅生前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数量常常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红军将士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结束,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止步何处,但他们坚定地跟党走,用生命和鲜血写出了不朽的精神传奇。

  长征中,贺龙部队里担任师长的贺炳炎一条胳膊被打断了,半个身子被鲜血染红。他挺到了战斗结束,因为流血过多而昏迷。在一个小村子的打麦场上,卫生员抬了个大凳子,用绳子把贺炳炎捆在凳子上,什么麻药都没有,医生硬是踩着他的身子,用锯木头的锯子给他截了肢。在场的贺龙从凳子底下一摊脓血里扒拉出来一些东西。后来做战斗动员时,贺龙从怀里掏出手绢打开说,“同志们,这是你们师长的骨头渣。”这样的故事在长征中很多,几乎每个部队里都有。

  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84年以76岁高龄、多病之躯,历时两个多月,跨越7个省,行程约1.2万公里,第一次完整地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进行了深度访问。通过访问,索尔兹伯里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对于红军为什么胜利,访问初期,他认为红军将领太能干,而国民党将领太腐败;访问中期,他认为红军的胜利因素很多,理想、智慧、政策、团结、纪律等皆转化为战斗力,“有信念的部队战无不胜”;访问后期,他明白了中国一句古话“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道理。索尔兹伯里动情地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三、长征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毛泽东说,“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从根本上说,长征的胜利是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结果,长征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做了第一等、第一流的民族工作、群众工作。红军曾经过苗、瑶、壮、侗、土家、水、黎、布依、仡佬、纳西、彝、藏、白、羌、回、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占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50%以上。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的纪律,提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开展对反动政权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和人民政权,一路上留下了许多红军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与沽基部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团结了彝族上层人士,留下了彝海结盟的佳话。红军进入藏族聚居区后,中共中央发布《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得到藏民的热烈拥护。哈达铺是红军进入甘肃遇到的第一个较大的镇子,回民占人口半数以上。红军秋毫无犯,严守群众纪律,赢得回族群众热烈欢迎。离开时把借用的东西照样归还,把地面打扫干净,向主人再三道谢,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红军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在长征中也没有丝毫放松。毛泽东早在1929年12月就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若忽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实力。”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城后,立即印发了《中共中央告民众书》、《出路在哪里》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彝族聚居区时,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发布。在有条件的地方,红军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的报纸仍然办得有声有色。红军长征期间创办有多种报纸。《红星》报是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唯一报纸,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编辑出版。遵义会议前由邓小平负责编辑,遵义会议后由陆定一负责编辑。《红星》报不定期出版。最长15天出一期,最短2天出一期,4开报纸,长征中多数是每期两版。长征途中《红星》报工作人员,用两副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跟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昼夜行军。箱子里装着办报的全部设备。稿件边走边构思,休息时赶紧动笔写稿,宿营时马上打开箱子刻写、油印,4个铁皮箱子就是办公桌。每期印700份至800份,发至连队。《红星》报的社论和理论文章,大部分由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撰写。写得最多的是周恩来,其次是博古、陈云、彭德怀、聂荣臻、王稼祥、张闻天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效果。

  尤其令人欣喜的,长征中各路红军都拥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在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流动学校。如中央红军的干部团、通信学校和卫生学校;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供给学校和步兵学校等。根据斗争需要,学校的组织形式几经变化,但红军学校的性质和宗旨并没有变化。它既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和宣传队、播种机,还是储备干部的战略预备队,在长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作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这些红军学校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长征胜利最根本最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说,“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长征中,党虽然遭受严重挫折,但更加坚强、更加正确了;红军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更加统一、更加不可战胜了。正如中共中央在庆祝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通电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证明正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工人、爱国农民、爱国学生、爱国军人、爱国记者、爱国商人,英勇的东北义勇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是有了援助者与领导者了。”周恩来后来讲到长征时说过:“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战胜了蒋介石围追堵截、张国焘分裂危险、人类生存极限的三重挑战,取得了战略转移、战略转变、战略转折的三大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从东南到西北的战略转移,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到胜利的战略转折。

  这三大胜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战略转折。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长达四年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开始前,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13年的历程,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党,却一直没有形成自己坚强的领导核心。长征的斗争和磨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政治上、干部上、精神上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其中最根本的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形成了自己的领导核心。正如曾重走长征路试图发现其中奥秘的著名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的那样:“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

  历史和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充分证明,我们党找到并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并不容易。而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这是长征留给我们党的最根本、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曾经联系党的历史深刻阐述过。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建设了一个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缔造了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地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创造性地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育了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中国革命精神,使中华民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精神萎靡的形象,在政治上、精神上站立起来,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了80周年。长征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在不断地塑造长征。长征永远不会被遗忘,长征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同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一,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是根本。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革命理想高于天。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的武装,没有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就没有长征的坚持和胜利。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进程,而理想信念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主线。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团结和凝聚全党,实现我们党战略目标,必须不断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领导干部为全党做表率,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做表率。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先锋形象,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先锋形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不折不扣地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集中体现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上。这“四个自信”,根本是道路自信,基础是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只有把“四个自信”的根基打牢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我们党才能真正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伟大责任。

  第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时刻同精神懈怠的危险作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个不忘初心”、“两个永远保持”、“三个不能忘记”,语重心长,讲得多么好啊!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伟大政党。我们党的精神成长,同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而迎着困难前进,在战胜困难中实现和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重要经验。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伟大丰碑,也是中国革命精神乃至人类精神的一座伟大丰碑。长征挺起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长征所锻造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永远是鼓舞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既有坚实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这就是困难。这些困难,同过去我们党曾经战胜和克服的困难相比,有许多共同点。但就其任务的艰巨程度、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程度和斗争的长期严峻程度来说,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固步自封,决不能有丝毫的贪图安逸,决不能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决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全党必须时时同精神懈怠的危险作斗争!要抓住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大契机,大力弘扬包括伟大长征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使全党重新唤起和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拼命精神,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长征路。

  第三,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永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诞生的。共产党的初心,是救国家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长征的胜利,是党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能够取得胜利,没有党的领导不行,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和保护更不行。毛泽东后来讲兵民是胜利之本,讲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包含着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刻骨铭心的血的经验教训在里面的。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宗旨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优势。但是,必须看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四大考验”时时进行,“四种危险”天天发生,而这种考验和危险,最大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能不能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我们党执政近70年、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证明,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之所以对腐败深恶痛绝,归根到底,是因为腐败伤害人民利益。除此以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中的偏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误,干部作风上的问题,也都可能导致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种种复杂情况,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这部分群众利益同那部分群众利益,也可能发生矛盾。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等基本权益,仍然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切党政机关、党政干部,都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都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都要珍惜和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决不允许假公济私,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底线思维。共产党执政的底线就是人心向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念兹在兹,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的行动上,贯彻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毛泽东讲过,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败,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征中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逃跑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是一个根本原因。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尖锐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这“四个服从”,是党的纪律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条至关重要。我们党95年走过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允许搞小圈子、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根本法宝。长征中毛泽东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正确解决红军的落脚方位、组织领导、军事指挥等重大问题,取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作战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既源于他高超的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更源于他实事求是的革命胆略。我们党过去靠实事求是吃饭,现在靠实事求是吃饭,将来也要靠实事求是吃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化解难题,迎接挑战,把握主动。任何对实际和形势的误判,都会造成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坚持实事求是,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我们面临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军事的;国内的、国际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紧迫问题,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扎实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水平。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也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现实需要。讲与时俱进,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进步是重要的与时俱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要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和国家的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掉农村、不能忘掉农民,要正视并解决好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软弱涣散甚至被黑恶势力把持的问题,确保农村阵地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全党要继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和提高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和提高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极大地调动起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