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深入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
薛广州
//www.workercn.cn2017-11-22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论断,是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坐标。要认识新时代、确认历史方位,就必须深入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和内涵。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走出困境、化解矛盾。

  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社会已经摆脱了物质短缺、生产不足的窘境,抛掉了社会生产落后的帽子,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有了变化,表现出范围更广、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对于美好生活呈现出更高的需求。随着新时代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并将在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将日益广泛。这种需求将在物质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社会与生态等方面进一步增长。

  其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将于本世纪中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当中这样定位: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决定了只有全面有效地处理和化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才能实现。

  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不忘初心的印证。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即确立,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是宗旨,是目标,更是每一个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最终目的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自然应该享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顺乎民意、不忘初心的印证。

  十九大明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总量与发展人均值存在着位次的落差;另一方面,是指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第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自然和经济资源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采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其现实合理性。随着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逐步加剧,同时,区域不平衡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日趋加大,还在于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更存在着不利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所引起的产业革命,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即存在着资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集中的趋势,这个趋势愈是加快,城乡发展的差距就愈是加剧。所谓的剥夺农民、弱化农业、边缘农村,就会成为现实。另外,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存在着非必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政策导向,更值得关注的原因,则是全社会的价值转型。

  第三,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之间,在资源享有方面所存在的不平衡现状,或只被认为是发展当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事实上,由于疏于对行业在资源享有上的认识和管理,不仅造成行业收入分配上的差别,而且造成资源使用上的不合理。

  第四,人民享有资源的不平衡。很多情况下,会被认为是人们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即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无疑,近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于缺少相应的应对措施,或者说在权力维护上的某些片面、甚至极端的认识,“马太效应”在中国有了生存的土壤。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化解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揭示和部署。从思想方法层面,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新矛盾的化解问题:其一,发展的速度与均衡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矛盾,其实质是发挥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积极性的不同理念、不同思路和不同方式的问题。其二,已富和未富、先富和待富的关系。这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利益调整的问题。其三,落后挨打与强国必霸的丛林法则的关系。我们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同时要坚持强起来而不霸。党的十九大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就是希望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其四,三次分配地位的问题。有人说,化解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要在第三次分配上多做工作,也就是办更多的慈善机构。其实不然,我们的社会应该要有尽可能少的善人,以及尽可能多的自食其力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需求的劳动者。把整个社会发展的平衡,寄托在少数人发善心上,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也有人说,要在第二次分配上加大力度,对各项民生事业加以保障,比如精准扶贫。据研究,现在很多精准扶贫对象多为年老、因病、因祸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但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让每一个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动使自己达到小康生活。而这些丧失劳动力的人应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不应该放到这里,如果放在这里,那么我们永远都有扶贫对象。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老了不会丧失劳动能力,会因灾或者因祸丧失劳动能力。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注重的是第一次分配,这是社会的根本。我们党必须关注这个问题,必须在第一次分配上下功夫,才能够使我们的改革真正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作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