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疫情冲击并没有改变我国中长期经济生活中矛盾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结构问题的现实判断
贾康认为,疫情冲击并没有改变中长期经济生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结构问题的现实判断,因此释放内需潜力,最重要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调动一切供给创新的潜力活力,着眼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实质性的问题,是以制度供给创新打开我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空间,以改善供给结构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创造适应和引领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贾康认为,扩大内需就是立足于我国的经济成长性和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立足于我们的回旋余地与韧性,“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扩大内需一定要掌握好结构优化的问题,在避免结构失衡的同时,还要着力于经济转型升级,释放相关产业发展中机制创新的“投资乘数”效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作为龙头,可顺理成章地提高整个中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的“高质量发展”中,我们“新的两步走”中长期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如愿地实现。
四、扩大内需同时也需要“走出去”的战略取向
当然,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外需,但外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更多地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要继续努力发掘外贸的潜力。新冠疫情使得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有些地方出现了“断链”。但总体来说,疫情冲击是短中期现象,长期趋势仍然是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外部形势变化之下,我们也得做很多的调整,可能是很痛苦的调整,但是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拥抱全球化。现在扩大内需,绝不否定我们放弃外需和走出去的战略取向。”贾康说。
目前,我国拥有联合国编制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全部行业成分,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这一产业分类当中全部门类的国家。
贾康分析道,我国现在大量的“世界工厂”产能,主要是居于中游,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定要抓住现在的时间窗口,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间往上走。如果不能往上走,就会被夹在“技术上拼不过更高端,低廉劳动成本拼不过最低端”的尴尬中,甚至有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抓住5-10年的时间窗口期,成功地使中国的产业链比较明显地走向上游,我们就会越来越主动。
五、疫情之下,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策
疫情冲击后,我国的经济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发展趋势,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速大幅回落,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来看可控。由于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出色表现,疫情对我国本土经济最严重的冲击其实主要在1-2月,经济下滑在3月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贾康认为,在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政府出台的政策支持与帮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正所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策”,首先是财政政策上的减税、配套改革中的降负,以及结合机制创新提高赤字率、用好地方专项债并发行特别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与社会“有效投融资”规模;其次是增加货币流动性的降息、降维等;第三是维护股市和债市稳定;第四是推进深化改革攻坚的措施;第五是对中小微企业特定的、“普惠式”的政府支持。全国两会刚结束,在相关部门的部署下,直达实体经济的两个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已新鲜出炉。
我国政府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来培植发展内生动力的导向清晰,有别于过去应对金融危机的传统路子,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极限宽松”。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些固本培元之措,经两会的讨论、解释,越来越具体可感,向民众传递希望的同时,也被海外寄予了“稳全球”的期待。